每次打开《奇葩说》,我总是期待着能从中学点儿什么。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档以思想碰撞为特色的节目,或多或少还是能与纯娱乐的综艺划开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但当我关掉视频、吃完一顿饭之后,我发现在我脑海中关于《奇葩说》的印象,却只有某些带有娱乐性的片段:高晓松的扇子、蔡康永的沉稳、颜如晶的可爱和黄执中的以上…… 而那些闪着思想光芒的、让我听得很爽以至于拍手称快的、我跟着默念拼命想要记住的金句,我竟然一句也不记得了。 是啊,别人花大量的时间从书本中和生活经验里中总结出来的箴言,我凭什么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就占为己有? 且不说我没有那么多的积累来为这些箴言做好注解,我甚至都无从去验证那些我听起来很爽的东西是否真正于我有益。 于是,在别人价值观的一次次碰撞中,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很纯粹的旁观者。 就像它会从很多角度来谈男女关系、谈相处之道、谈制度规划…… 但是在我的人生之中,多的是猝不及防,多的是揣摩不透,多的是只存在一种做法。 我知道在活着这件事情上我的处理的方法可能很笨,我也想象不出蔡康永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采取怎样的做法。 我只知道如果我不从这些笨的过程中去实践和总结,就学会了蔡康永的情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在学会走之前就学会跑。 但同样也没有人规定人在学会走之前不能看人跑。 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奇葩说》更像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见未来和成熟的窗口,而窥见绝不等同于拥有。 在这个窥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眼下的苟且,还存在着另一种截然不同活法。 而在掌握这种活法之前,就算知道再多技巧,你还是会摔跤。 当我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开始释怀了。 虽然原先我一直有所期待的东西,《奇葩说》并没有给我,但我知道了我应该怎样获取那些精彩。 因为道理从来都不是听来的。 假如我真的对什么东西深有同感,那一定不是别人说得有多好,而是他唤醒了我对某个信条的记忆,那才是我走过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