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五) 21 高19.5厘米 瓶撇口,短颈,丰肩,鼓腹,至胫处渐收。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通体施霁蓝釉地,釉色静穆深杳,宛若淡霭苍穹,极见匀净雅逸之致。肩部及底部饰蕉叶纹。腹中浅浮雕云龙纹,行龙身姿矫健,于祥云间起伏腾跃,一派雄浑威严之势。纹饰上敷以釉里红,红彩别出机杼,用点绘法绘制,点的疏密、聚散表现出云、龙变化的关系,清晰疏朗,虚实相宜,与霁蓝相互辉映,愈生清灵之气。 本品造型古雅深穆,挺拔优美,化裁于唐代酒器双龙耳瓶。双龙耳瓶是盛唐较为流行的酒器品类,由鸡首壶和外来的胡瓶相结合,逐渐演变而来。故宫博物院现存唐白釉双龙耳瓶(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瓷器》,页171,图158),就是此一瓶形的典型范例。 清帝好古赏旧,有清一朝,仿古瓷器之盛行蔚为可观。所摹名品虽形临古,却出新意,融入了创新的时代元素,矫正了一味临摹的轻弱流弊,铄古铸今,遂入至美至善之境地。此珍罕之双龙耳瓶保留原有的双龙耳饰,对称的龙形柄与口、肩相连所形成的虚实对比,于浑厚质朴中洋溢出俊俏与妩媚,其瓶腹曲线却作变化,更添丰盈,于刚健挺拔中透出协调柔和的韵律美,正是慕古出新的竭力之作。 此瓶独特之处,不仅在其形制,更体现在釉色及纹饰上。所施釉里红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若火候气氛掌握不准,其色或是暗沉,或是浅薄,皆不堪入目,影响美观。本品不使用平涂技法,以加点涂法而成,规避这一缺陷,甚是巧妙,配以霁蓝釉地,相互烘托,艺术效果极佳。瓷上加以独特的浅浮雕,使画面与造型有机的结合达到形式美,凸出光润柔美,增强了瓷质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多了一层含蓄的回味。明晦之间,暗蕴匠人巧心,堪称无上妙品。 查阅公私典藏,至今未见有完全相同者著录于册,极其罕见,疑为孤品。惟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天蓝釉双龙耳瓶、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第872号拍品“清雍正豆青釉双龙耳大瓶”及北京东正2014年第553号拍品“清乾隆御窑天蓝釉双龙耳瓶”与之相近。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晋唐瓷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页171,图158 RMB 1,200,000 22清雍正 粉彩双龙捧寿云鹤纹大盘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盘敞口,口沿折边,弧腹,圈足。盘心绘双龙捧寿图,双龙分别以胭脂红与淡松石绿绘饰,色彩淡雅,对比鲜明。以龙捧寿,象征皇图永固,万寿无疆。盘内壁饰八只形态各异的仙鹤,俯仰顾盼,飞舞奔放,穿插有序。仙鹤腾踔太空,翔于五色祥云之中,寄寓“云鹤千年”之意。盘口沿描金。盘外壁以矾红彩绘十只蝙蝠,胫部饰汹涌海涛,蕴含“福寿双全”、“洪福齐天”、“福山寿海”之意。此盘形制巨大,造型规整,釉质细腻致密,釉色匀净润泽,施彩丰富绚丽,绘饰精致流畅,布白虚实有致,疏朗得当,寓意吉祥,雍容华美,亮丽典雅,当为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帝特制的祝寿大器,不同于例行烧制的大运瓷器,地位尊贵,极为稀有,为雍正御窑大器之珍品,殊世罕见,堪称孤品。 尤可注意,本件大盘有两点极为特殊之处。首先,雍正粉彩斐然弈世,然而向来以小件器皿著称,尤其是描绘粉彩花卉纹饰的小件杯盘,故雍正粉彩多以婉约隽美、玲珑可人的形象示人。如是观之,是件大盘极为独特,弥足珍贵,当属雍正“粉彩群芳”中稀世珍宝,极其珍贵。 其次,明清官窑瓷器纹饰中多见“单龙捧寿”或“双龙赶珠”,然而,“双龙捧寿”图案十分鲜见,只限雍正一朝,极为稀有,更能彰显帝王的崇高地位。遍寻各方典藏资料,已知绘有相似图案者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掐丝珐琅双龙大盘(《故宫珐琅器选萃》,图9)以及瑞士著名藏家AlfredBaur藏“雍正官窑黄地青花双龙捧寿纹鸠耳尊”。 参阅:《故宫珐琅器选萃》,国立故宫博物院,1971年,图9 RMB 1,800,000 23清嘉庆 粉地粉彩八吉祥纹花觚 (一对)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 此花觚器型仿商周青铜“觚”,原为五供之一。广口,长颈,束腰,球形腹,圈足外撇,庄重秀美。器身腹部方框矾红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通体以粉釉为地,粉彩为饰,口沿处及腹部各绕体饰如意云头纹,颈部下方饰蕉叶纹,腰部与底部各束以一周回纹,周身装饰西番莲缠枝纹、八吉祥纹,纹饰繁而不乱,布列得当,色彩浓艳而协调。整器造型规整,雍容华贵,色彩富丽明艳、搭配和谐,绘工细腻精湛,线条流畅,画意富丽繁缛,为嘉庆宫廷粉彩瓷上品之作,且成对保存,昆山片玉,殊世罕见。 嘉庆朝的彩瓷以粉彩为主流,早期因乾隆仍监管军国大事,故御窑瓷器依循乾隆朝旧制,制作精美,质量甚佳,可归为乾隆晚期瓷器,故素有“干、嘉窑”之说,本器制作精湛华美,霞明玉映,可媲美乾隆朝之物,或为嘉庆早期之作。 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组成,用以供奉神、佛或祭祀先祖。清皇室崇信佛教,佛前供器多以流行为明清的八吉祥纹和莲纹为饰,本品即属宫廷供器,地位尊贵,意义非凡。 征引各方典藏资料,南京博物院藏清嘉庆花地粉彩八吉祥纹五供(《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374)中的一对花觚与本品器型、纹饰完全相同,仅有釉色差异。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馆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74 RMB 1,800,000 24明宣德 镶边红釉碗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说明:碗口微撇,深弧腹,圈足。口沿镶有一圈黑边,足底施白釉,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内外壁均施高温铜红釉,釉质醇厚致密,釉色深浓艳丽,色若凝血,壁身光素无纹。《明史》记载,非皇家则“不许用朱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红釉瓷器地位尊贵可见一斑。本器器型端庄典雅,釉色纯正,制作精湛考究,品相良好,堪称宣德御制红釉珍品。尤为珍贵之处在于本品口沿镶边,极为特殊,殊世罕见。 高温铜红釉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至明永乐、宣德烧造技术臻于成熟,尤以宣德红釉最佳。是时釉色纯正,不流釉、不脱釉,故又被后世誉为“宣红”。宣德红釉有深、略深、浅、淡四种。深者色为黑红,犹如初凝牛血,釉质肥厚,釉内气泡较多。略深者色艳丽,釉层略薄,亦有小气泡,并伴有隐约显露的细小血丝状与小斑点。浅者釉色分外匀净,可与红宝石的晶莹相媲美,即“宝石红”。淡者呈现桃花般粉红色,俗称“桃花面”。 仇焱之(1910~1980),曾是旧上海首屈一指的收藏家,后移居香港,最终定居瑞士,被誉为全球五大中国瓷器藏家,蜚声海外,其珍藏之物皆为器美神完的稀世珍宝,为世人所重,备受尊崇。苏富比1980、1981年于其身故后举办的三场“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专拍更是震惊世人,缔造了中国艺术品收藏的传奇。 翻检公私典藏资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红釉碗(《明代宣德瓷器特展图录》,图90)与本品相似,然无镶边,可资比较。 来源:仇焱之旧藏 参阅:《明代宣德瓷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图90 RMB 920,000 25清乾隆 茄皮紫釉爵杯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爵杯扁长圆口,敞口,深腹,双圆柱形柱,柱顶为宝珠形,有尾有流,一侧饰长方形鋬,平底,三足外撇,底部暗刻“乾隆年制”篆书款。整施茄皮紫釉,釉质致密细腻,釉色深邃莹润,造型古朴,玲珑精致,极具典雅美感,实属乾隆朝宫廷御制珍品。 茄皮釉创制于明弘治年间,《南窑笔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经嘉靖、万历而至清三代达到极致,存世极少。清代多烧仿古爵杯作为祭器,同时又是为清玩摹古之物,乾隆时期尤盛。《大明会典·器用》记载“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以青、黄、红、白四色象征天、地、日、月。 检索公私典藏资料,本品与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毡包青釉爵(《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354)、香港著名藏家徐展堂旧藏清乾隆茄皮紫爵(《徐氏艺术馆·陶瓷·清代》,图45)以及张宗宪旧藏清乾隆茄皮紫釉爵(《张宗宪珍藏康雍干御瓷》,编号507)器型、釉色相似,可资比较。 来源:日本回流 参阅: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54 《徐氏艺术馆·陶瓷·清代》,徐氏艺术馆,1994年,图45 《张宗宪珍藏康雍干御瓷》,香港,1999年,编号507 RMB 805,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