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跖趾关节角:即拇外翻角,第1跖骨和近节趾骨中轴线的夹角。>15°可诊断为拇外翻。
跖间角:第1、2跖骨中轴线的夹角。>16°时需要考虑行近端截骨以矫正畸形。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拇外翻的诊断及指导如何矫正畸形。
轻度:外翻角<20°,跖间角<11°
中度:外翻角20°~40°, 跖间角<16°
重度:外翻角> 40° ,跖间角>16°




髋臼杯外展角:即在骨盆正位片上髋臼杯上缘和下缘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D’Lima等研究认为45°~55°的外展角对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来说是最合适的,在此范围内髋臼杯对股骨头的覆盖较好,与股骨头表面接触较多,应力分布均匀,关节稳定。










这些不稳定可以是急性或慢性发生,病因多数为创伤、炎症所致。对腕关节不稳的发生率由10%至75% ,这与报道者的统计方式及观察手段不同有很大关系。
在腕关节平衡中,其腕骨本身形态、邻近关节面的形态(尤其是桡骨远端)、邻近腕骨产生的压力、及腕关节中韧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这些因素中任何单一因素或多种因素综合的改变均有可能导致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
腕关节不稳的分类目前仍无一个公认的统一标准。较为全面的是1995年Larsen等将腕关节不稳归纳为如下六类:
按病程分:急性指损伤在1周内;亚急性损伤时间1~6周;超过6周以上的损伤为慢性;
根据恒定性分为:静态不稳定和动态不稳定;
按损伤病因分为:先天性、创伤、炎症、关节炎、肿瘤、医源性等所致的腕关节不稳;
按部位分为:桡腕、腕中、腕骨间、腕掌、特殊腕骨、特殊韧带的腕关节不稳;
按腕骨异常旋转和/或移位方向分:掌屈不稳定(VlSI)、背伸不稳定(DISI)及尺侧、桡侧、掌侧、背侧、近端、远端、旋转、复合不稳;
按类型分:分离性腕关节不稳(CID)、非分离性腕关节不稳(CIND)、复合性腕关节不稳(CIC)、适用性腕关节不稳(CIA)。
桡头角:腕部侧位片上桡骨和头状骨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6°~26°
临床意义:>26°提示腕关节不稳。


头月角:腕部侧位片上头状骨和月骨中轴线的夹角。
正常值:0°~15°
临床意义:>20°提示腕关节不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