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HA翻修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及重建

 何东生 2019-06-30

图文来源:谈髋论膝 

THA术后翻修

1、数量:随着初次THA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翻修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

2、髋臼翻修原则:重建骨缺损;足够臼杯初始稳定;假体获得长期固定;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图示:从左至右)双髋正位片、闭孔斜位片、髂骨斜位片、髋关节CT扫描

术前骨缺损的评估要拍三个位置X线片 CT扫描

1、双髋正位片:观察假体移位、负重区及内壁骨缺损情况

2、闭孔斜位片:观察前柱骨缺损情况

3、髂骨斜位片:观察后柱骨缺损情况

4、CT扫描:观察整体骨缺损情况

Paprosky I型

1、特点:Kohler氏线完整,泪滴完整,轻微或无坐骨骨溶解,轻微或无垂直位移。

2、表现:臼唇、臼窝总体形态、结构仍完整无损 ,残留髋臼能提供翻修臼杯获得完整的支撑固定。

3、治疗选择:与初次置换原则基本相同;髋臼内小的腔隙性骨缺损行颗粒骨植骨 生物型臼杯或骨水泥型臼杯。

Paprosky IIA型

1、特点:Kohler氏线完整,泪滴受损,轻微或无坐骨骨溶解,臼杯轻微或无垂直位移。

2、表现:假体上移<2cm,松动臼杯向髋臼上内移位,致髋臼上内侧呈腔隙性缺损。

3、治疗选择:自体或异体颗粒骨植骨 超大生物型臼杯。

Paprosky IIB型

1、特点:Kohler氏线完整,泪滴完整,轻度坐骨骨溶解,假体上移<2cm。

2、表现:松动臼杯常移向髋臼的上外侧,致上方臼唇呈节段性缺损(<1/3髋臼周径),残留的髋臼前、后唇和前、后柱仍能维持翻修臼杯的支撑固定。

3、治疗选择:结构性植骨重建 标准型臼杯翻修;采用超大生物型臼杯或适当上移髋关节旋转中心(<3cm)。

结构性植骨重建 标准型臼杯翻修

采用超大生物型臼杯

Paprosky IIC型

1、特点:Kohler氏线中度受损,泪滴中度溶解,轻度坐骨骨溶解,臼杯轻微或无垂直。

2、表现:骨缺损位于臼内侧壁,松动臼杯跨Kohler氏线内移;髋臼唇尚完整无损,能足以支撑翻修臼杯。

3、治疗选择:自体骨植骨 生物型臼杯;异体颗粒骨植骨 骨水泥型臼杯。

自体骨植骨 超大生物型臼杯

异体颗粒骨植骨 骨水泥臼杯

Paprosky IIIA型

1、特点:Kohler氏线完整或中度受损,泪滴轻微溶解,轻度坐骨骨溶解,假体上移>2cm。

2、表现:臼唇缺损位于髋臼10-2点钟范围,缺损常>1/3髋臼周径,但<1/2周径;残留的髋臼唇和前、后柱无法维持臼杯的初始固定;残留臼面仍可达40%~60%,假体可获得永久生物学固定。

3、治疗选择:高位髋关节旋转中心放置臼杯;增强块 钽金属翻修臼杯;适当上移髋关节旋转中心 超大生物型臼杯;椭圆形臼杯。

高位髋关节旋转中心放置臼杯

增强块 钽金属臼杯

适当上移髋关节旋转中心 超大型生物臼杯

椭圆形臼杯

Paprosky IIIB型

1、特点:Kohler氏线受损,泪滴严重溶解,坐骨骨溶解,假体上移>2cm。

2、表现:残留髋臼的接触界面<40%;臼唇缺损位于9-5点钟范围范围,>1/2髋臼周径;坐骨骨溶解的范围更广,常超过闭孔线下方的15mm范围;泪滴已被完全破坏,松动臼杯已跨越Kohler氏线内移,松动臼杯呈内上方移位,假体上移距离>2 cm;常存在隐性失连征。

3、治疗选择:

  (1)无骨盆失连征者:钛网 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 骨水泥型臼杯;结构性植骨 超大生物型臼杯;组配式钽金属支架 半球状生物型臼杯。

 (2)有骨盆失连症症:

(a)有愈合能力:植骨 重建钢板固定髋臼后柱 生物型臼杯

(b)无愈合能力:颗粒骨植骨 增强杯(cage)跨越固定

无骨盆失连征

钛网 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 骨水泥型臼杯 

无骨盆失连征

结构性植骨 超大生物型臼杯

无骨盆失连征

组配式钽金属支架 半球状生物型臼杯

有骨盆失连征

有愈合能力:植骨 重建钢板固定髋臼后柱 生物型臼杯

有骨盆失连征

无愈合能力:取颗粒骨植骨 增强杯(cage)跨越固定

作者介绍:

查国春

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 工作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擅长:在人工髋、膝关节初次置换、单髁置换、DAA微创髋关节置换、旷置及翻修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已完成各类关节置换手术700余例,无一例出现术后脱位、感染等并发症。在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速度方面有较深造诣(假体安装完成:THA最快18分钟;TKA最快22分钟)。共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关节方面论文15篇,其中在《J Arthroplasty》 (IF= 3.338)、《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IF= 3.21)、《J Orthop Res》(IF= 3.414)、《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IF= 3.695)、《Injury》(IF= 2.199)、《Int Orthop》 (IF= 2.377)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2篇(总 IF= 33.233分),《中华骨科杂志》论文3篇。主持省级及市级课题3项。

图文来源:谈髋论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