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与温度息息相关,因此,散热问题通常是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的情况。本案例就从一个简单的芯片散热场景入手,为大家详细讲解如何使用Fluent软件对实际的传热问题进行仿真分析。 一、问题概述
图1 算例的三维几何模型(流体区域+固体区域) 二、详细操作步骤 1、将本算例的初始网格文件heatsink.msh拷贝至工作目录。打开Workbench软件,并将当前算例保存至工作目录。从左侧的工具箱中拖拽一个Fluent工作模块,并导入heatsink.msh。 图2 2、打开Fluent软件,勾选双精度选项(Double Precision),建议使用并行计算(至少4核)。 图3 3、更改单位,温度的单位在本算例中建议使用摄氏度C。 图4 4、建立监测点,坐标为(0,0.15,0.05)。 图5 5、开启能量方程,由于本例中的流动为层流,因此不需要对粘性选项做任何修改。 图6 6、修改默认的材料属性,将Air的密度Density改为不可压缩的理想气体(Incompressible-Ideal-Gas)。由于本例中自然对流驱动的压力差值很小,因此压力对密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仅认为密度与温度成正比即可。 图7 7、新增固体区域材料铜(Copper),并拷贝到算例中。随后修改材料属性,并按照下图的数据进行输入 Name = FR-4 ; Density = 1250kg/m^3; Cp = 1300 J/kg K; conductivity 0.35 W/m K 随后点击Change/Create,在随后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NO,不覆盖铜的材料。 图8 图9 8、采用和7步骤中同样的方法创建另外一个材料 Name = component ; Density = 1900 kg/m^3; Cp = 795 J/kg K; Thermal Conductivity = 10 W/m K 9、在Setting Up Physics标签中选择操作条件Operating Conditions,并修改重力Gravity和操作密度Operating Density。 图10 10、在Cell Zone设置条件面板中,分别对三个固体区域赋予对应的材料属性board 图11 图12 11、边界条件设定,在Setting Up Physics标签中选择边界条件Boundary Conditions,修改入口inlet的类型为压力入口pressure-inlet,并按照面板输入对应的数据(入口表总压为0Pa,温度为45C) 图13 12、出口的属性设置为表静压0Pa,回流温度45C。其余的边界条件(如壁面wall等)保持默认设置即可。 13.按照图14与图15中所示的内容建立监测报告,首先监测点的温度;其次监测芯片的提平均温度。 图14 图15 14、如图16所示,设置求解方法solution Methods。包括压力速度的偶和方法Coupled,压力的差值格式Body Force Weighted,以及伪瞬态方法Pseudo Transient和高阶松弛选项High Order Term Relaxation 图16 15、如图17所示,在残差监视器中Residuals monitor修改自动判定收敛的准则,将Y方向速度方程的残差改为1e-4,这样可以提高收敛精度。 图17 16、保存案例,随后初始化,并计算仿真,时间步数设置为500。 图18 17、计算收敛之后,进行仿真的后处理。在Postprocessing面板中,通过ISO surface的方法建立与X轴垂直的YZ平面,并将其命名为“x=0”。 图19 18、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进行计算结果的显示,包括云图contours和矢量图vector等,这些结果既可以显示在已有的表面上,也可以显示在新建的内部剖面(x=0)上。 图20 19、退回到Workbench界面,复制该Fluent模块,并分别为两个案例模块命名。随后点击新模块中的Solution选项,进行热辐射模型的设置。 图21 20、在Setting Up Physics面板下选择热辐射模型Radiation,之后选择Surface to Surface (S2S)热辐射模型,并点击Compute/Write/Read计算视线因子。这个计算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结束之后在工程文件中会保存一个专门的视线因子文件,以备后续使用。 图22 21、当考虑热辐射模型时,边界条件的设定需要有相应的更新,主要包括壁面的内部发射率Internal Emissivity。由于S2S模型适用的范围不考虑流体的吸收,因此通常不需要对流体材料属性做任何更改。 在本例中,需要对wall_left,wall_right和wall_top中的内部发射率进行修改(数值为0.9),方法如图23所示。其他壁面边界的发射率按照以下数据进行更改:wall_heat_sink-shadow = 0.9,wall_board-shadow = 0.9,wall_heat_source = 0.3。当然,和固体区域相邻的壁面(如wall_board_bottom等)则不需要设定发射率。 图23 22、进口与出口边界的发射率都设置成1,方法和wall边界的设定有一定区别,参见图24。 图24 23、修改好边界条件后,即可进行初始化和仿真求解。 24、求解收敛后,回到Workbench界面,新拖入一个Result模块进行计算结果的对比,方法是将两个求解的结果Solution都拖拉一条线连接到Result模块上,如图25所示。 图25 25.双击result进入到CFD Post界面,首先调整视角,并使用同步工具Synchronize,可以保证多个结果同时显示时,视线与角度完全一致。 图26 26、左侧结构树中点击Case Comparison,并点击下方Apply。可以在多个算例间进行结果的比较。 图27 27、点击location,并选择plane工具,新建x=0时的YZ平面,并命名为Plane 1。随后建立云图Contour,该云图的位置选择Plane 1,变量选择温度Temperature,点击Apply。此时可以显示不同工况下的剖面温度云图对比情况。 图28 28、CFD Post中还可以进行定量数据的对比,如芯片上的最大温度。方法是在计算器Calculator中选择Function Calculator,并在下方的菜单栏中依次选择Maxval,solid_heatsource,All cases,Temperature。则可以得到两个工况最大温度的对比情况以及差值。 图29 以上就是关于芯片散热问题的详细操作步骤。 作者:张杨,仿真秀专栏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