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平之战后此人为救赵国, 率三千死士击退秦军, 被封“侠义候”

 xianfengdui111 2019-07-01

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之间那场改变战国格局的生死大战——长平之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国力不支,人心浮动的赵国最终选择主动结束对峙,寻求决战,以主战的将军赵括代替坚守的将军廉颇,决心与秦军一战定输赢。虽然秦、赵两军在兵力上相差无几,但秦国更加雄厚的后勤保障能力保证了秦军的战斗力更胜一筹,再加上有名将白起的指挥,秦军更是如虎添翼。赵军因求战之心过于急切,轻兵深入,被秦军围困山谷之中,绝粮四十六日,无邯郸之兵来救,亦无诸侯之军来援。绝望的赵军只得进行困兽之斗,然最终还是没有冲出包围圈,主将赵括在突围中战死,赵军投降。

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是十分致命的打击,数十万大军近三年的对峙,耗尽了赵国的积蓄,一朝战败,赵军战死者加上被杀的降卒不下四十万,自“胡服骑射”以来积累的赵军精华几乎丧尽,这个自赵武灵王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阻秦东出的山东屏障陡然衰落。幸运的是,此时的秦国将相失和,范雎因畏惧白起之功超过自己,劝说秦昭王放弃灭赵,同意赵国割地求和,给赵国带来了十分珍贵的喘息之机。秦赵罢兵之后,秦国名将白起再也没有回到战场,没了这柄悬顶利剑,对赵国来说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秦国退兵以后,赵国君臣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拒绝割地于秦。蔺相如认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与其割地于秦,不如以合约中的六城为资,联络诸侯合纵攻秦。姑且不论这个决定对赵国来说是利是弊,单单这一份失败之后仍然保有的骨气就十分令人敬佩。当然,骨气总是要付出代价,被戏耍的秦昭襄王盛怒之下,举兵伐赵,大军直逼邯郸,意在一举灭亡赵国。长平之战余烬未熄,堪堪数月的和平再次被打破,秦赵之间再次发生了一场持续数年的旷世之战,史称邯郸之战。

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在赵国最为危险的时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赵国英雄站了出来,他叫李谈,是平原君赵胜的舍人。他建议平原君应该拿出自己的私蓄来犒赏士卒,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平原君果然“散家财养士卒,编妻妾入行伍”这极大的激励士气民心,使邯郸城成功的抵御了秦将王陵的第一波进攻,并杀伤秦军“五校”(一校八千到一万人),为后来赵国联络魏、楚联军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为历时近三年的邯郸之战开了个好头,为后来赵、魏、楚三国大胜秦国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57,苦苦支撑的邯郸军民终于迎来望眼欲穿的援军,邯郸之战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决战时刻。按说援军到来,正是内外夹击秦军的最好时机,然而秦军就在邯郸城下,倾巢而出如果作战不力,立时就会导致邯郸城破,赵国灭亡,赵国不能冒此大险。这时李谈再次站了出来,他率敢死士三千人,以不破秦军,死不旋踵的决绝姿态,攻击城外秦军,迫使秦师后退三十余里。最终,在魏、楚援军的配合之下,赵国终于取得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杀伤秦军数十万秦军,收复大片失地。

在赵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候,率敢死之士出击的李谈却不能分享这份喜悦了,他因冲锋在前战死在了乱军之中。李谈战死之后,赵王下令修一座巨墓,予以厚葬,命名其墓为'侠士冢',诰封其为'侠义侯',封其父为'侠烈侯',封地为谈城 。梁启超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或许只有像李谈这样不避刀兵,不急死生,为国赴难的英雄,才真正配得上“侠义”二字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