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父亲是谁?孔母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

 风萧萧6868 2019-07-01

孔子我们就不用介绍了。但是孔子的成长过程却少有人知。孔子虽然出生显贵,但却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跟母亲相依为命,吃了很多苦。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he)人品出众,博学多才,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 。按现在的说法,叔梁纥曾是陬邑市委书记、市长兼军分区司令,是大权独揽的封疆大吏。叔梁纥是公元前11世纪宋国君主的后代,后流亡到鲁国的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邹城)。叔梁纥与妻子鲁国生了九个女儿,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没有儿子是备受歧视的。于是叔梁纥纳了一名小妾,却生了个腿脚残废儿子,取名孟皮。残废人依当时礼仪不宜继嗣,就是不能进家庙祭祖。

叔梁纥年纪已大,没人愿意嫁给糟老头子做妾,于是只能花钱买了一个18岁的女奴隶颜徵在作为生育工具。当时叔梁纥已66岁的老人,而颜徵在只有16岁。



为什么老男人能娶这么年轻的女人呢?因为古代人结婚都很早,绝对不超过20岁。古人生活条件艰苦,医疗不发达,寿命相对较短,结婚早有助于更多的繁衍后代。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晋朝的女人13岁就要结婚,唐代女15男20之前就必须结婚,否则政府便会罚款。宋朝明朝女子也都是规定13、14岁之前结婚。

叔梁纥当然不会娶个再嫁的寡妇,于是只好找了个这个十几岁的未婚女奴隶。旧社会,自愿把女儿与人为妾者,大多是穷困到了极点,何况又是个糟老头子。孔母颜徴在出身十分贫苦,在别人家里是奴隶身份,嫁给叔梁纥为妾可能是为了糊口活命吧。



但这种情况即使在春秋时期也是不合礼仪的,何况在礼仪之乡鲁国。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司马贞《史记索引》:“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年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没有办法,他们二人只能去“野外交合”。但是注意,这里的“野”并非野外蛮荒之地,而是指不在家里的住所,可能在外面的其他住所或旅馆。

据说颜徵在生孔子前,曾去尼丘山祈祷,因为如果她能生个男孩,起码不再为生计发愁。终于颜徵在得偿所愿顺利怀孕,生下一个聪明健康的儿子,因曾在尼丘山祈祷故名为丘,字仲尼。因为颜徵在并不是叔梁纥通过正式的纳妾手续,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所以得不到承认。按说封疆大吏七十岁喜得贵子,襁褓之中的孔子,会被整个家族视为掌上明珠,呵护备至,宠爱有加,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孔子出生后,并不曾生活在陬邑市长叔梁纥的朱门之内,而是叔梁纥在外面另购住所供母子同住。颜徵在因为没有名分的,颜徵在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叔梁纥的祭祀。母子二人的生活来源,都是其父叔梁纥生前私下资助。



可伶的老头还没高兴几年,在孔子三岁的时候,这位69岁的老父亲就病亡。从此叔梁纥正妻施氏成为家主,孔氏家族又人口众多,经济衰败而关系复杂,各种矛盾自然此起波伏,无法让被家族所认同的这对母子二人,失去了生活来源。从此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由此可见,孔子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 

颜徵在卖掉住所,带着儿子和已失去生母的残废孟皮离开夫家,移居阙里。阙里是当时鲁国的首都,政治经济繁华,文化典藏丰富,各种流派名师荟萃,不说别的,就这环境也能证明这个奴隶出生的颜氏也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但是生活是艰苦的,母子两人为糊口奔忙,为生活所迫,孔子曾做过牧童,替季氏管理过粮草,做过吹鼓手。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身份下贱,因此会做很多卑贱的劳作。

正因为孔子的出生在当时是不合法的,也是不光彩的,她怕真相会影响年轻不懂事的孔子。据东汉经学家郑玄考证:“颜徴在以同叔梁纥发生性关系为终生耻辱,所以不告诉孔子父亲是谁。”而颜徵在的出走一定是带着不满和怨恨的,加上生活的艰辛和不屈的个性,所以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一直到死都没有对孔子说过他的身世,更不会告诉他父亲到底是谁。母亲去世后,16岁的孔子才从邻居一车夫口中,得知父亲是曾经做过陬邑大夫的叔梁纥。



从邻居车夫口中得知父亲是叔梁纥,孔子立即将要求母亲骨骸葬入家族墓地 。显然孔子希望用这种葬礼向世人彰示自己的贵族血统,但现实是残酷的。一天,还在服孝的孔子穿着孝服去参加季孙氏举行的读书人招待会时,被阳虎毫不留情地挡在门外:“季孙氏飨士,非敢飨汝。”“季孙氏招待读书人,不招待你。”

孔子的这些经历能不能为以后的孔子提出理论找到一些依据?大家一起探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