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然史册不载”:被刻意隐瞒的西夏铸币史

 半梦书斋 2019-07-01

西夏国的铸币

西夏钱币以铸造工艺精湛、西夏文形式独特、史书不载和存世量稀少而著称于世,堪称我国古代货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为每种钱币铸造和发行的背后折射出当时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内容,所以西夏钱币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研究西夏钱币,是西夏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对发展我国货币学、丰富货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毅宗铸币:

现存的西夏国钱币中,铸造时间最早的是西夏文书写钱文的福圣宝钱,一般认为是毅宗李谅祚福圣承道年间(1053~1056年)铸造的。李谅祚在位19年使用了5个年号,福圣承道是他的第三个年号。

李谅祚力主汉化,任用汉人担任朝中要职,废除原党项人番礼,改行汉礼。他执政时期,加强军备,并控制军权。同时增设汉、蕃官职,充实行政机构,不断发动战争,巩固政权。为交换需要,在福圣承道年间铸行了福圣宝钱。

福圣宝钱圆形方孔,形制为小平钱,直径2.3~2.5厘米,重3.9~4.9克,轮廓较为规整。西夏文书写的钱文,字迹清晰,面文旋读,笔画圆润,光背无文。福圣宝钱是西夏的早期铸币,虽然铸造粗糙但形制规整。最早释读此钱的是罗福苌所著《西夏国书略说》,并附有拓片。后代泉家著述,均予以收录。

1985年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萌城乡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中,发现2枚福圣宝钱。1987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出土的窖藏钱币中,一次发现7枚。以后在北方地区有零星发现和出土。目前发现的福圣宝钱很少,是所有西夏文钱币中较少的一种。

“西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然史册不载”:被刻意隐瞒的西夏铸币史

西夏文

(二)惠宗铸币:

惠宗李秉常在大安年间(1075~1085年)铸造了西夏文的大安宝钱和汉文的大安通宝钱。由于惠宗母亲梁太后及其家族专权,使得惠宗在执政期间没有任何作为,导致西夏国势渐衰。历史上以'大安'为年号的皇帝共有三个,分别是西夏惠宗李秉常、辽道宗耶律洪基和金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代大安时期无铸币,辽代大安时期铸有大安元宝(汉文),但是该钱形制、书写特点与西夏大安通宝钱风格迥异。

198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出土的二十多万枚古钱中,发现了一枚大安通宝,钱文'大安''二字楷书,'通宝'二字似为隶书,书体端庄古雅。钱径2.33厘米,穿径0.67厘米,重4.04克。该钱朴茂规整,轮廓深峻,制作精美,背穿上有仰月纹。这枚钱币与西夏铸造的汉文钱相似,后考古学家和钱币学家通过对钱币窖藏年代、钱币风格和铸造工艺的考证,确认它是西夏铸币。

大安通宝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传世均未曾见,此次出土是首次面世。西夏文的大安宝钱直径2.2~2.5厘米,厚1.4~1.8厘米,重3.7~4.5克,面文旋读,光背无文或有星纹、月纹。南宋洪遵编撰的《泉志》中所录的一枚西夏文钱,虽然后人指出书中所画钱图文字笔画不对,但根据字形、笔意来看确是大安宝钱。

清代金石名家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收录的西夏文钱也是大安宝钱,他虽知钱文是西夏文,但不能准确识别具体内容,只好笼统称之为'西夏梵字钱'

直至1914年罗福苌著《西夏国书略说》,オ正式将其定名为'大安宝钱'。20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煤窑乡一窖藏出土一枚大安宝钱。一种铜钱,同时铸造出汉文和西夏文两种,即汉文大安通宝和西夏文大安宝钱。

这有可能是当时西夏政权内部对实行汉礼还是番礼,即与宋廷和好还是对抗这两种政治势力斗争的反映。

铸造汉文大安通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惠宗亲政之后,主张恢复汉礼,与宋和好,并派汉将李清使宋时铸造的信物。另一种可能是惠宗恢复汉礼时的试铸币。由于掌握朝廷大权的梁太后集团反对恢复汉礼,捕杀李清,囚禁惠宗,大安通宝钱没有正式铸行所以数量极少西夏历史上几种西夏文铸币铸量很少,我们今天所见的西夏文钱币中,大安宝钱的出土数量较其他西夏文铸币略多。

“西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然史册不载”:被刻意隐瞒的西夏铸币史

西夏文“大安宝钱“

(三)崇宗铸币

惠宗死后,子崇宗李乾顺即位,其祖母梁太后再次专权,不断与宋、辽两国发动战争。直至崇宗亲政后,对外采取依附辽、与宋修和的外交政策,对内实行整顿朝廷和地方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减少赋税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改善百姓生活,提高了国势,增强了国力,西夏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崇宗李乾顺在贞观年间(1101~1113年)铸造了西夏文贞观宝钱,直径2.5厘米,重4~5克,形制规整,西夏文书写,旋读,光背无文。贞观宝钱存世罕见,至今鲜有出土发现。此钱在清代以前未见著录。1937年,钱币学家赵权之'重游故都'获得此钱,并发表附拓片的介绍性文章。

他指出这枚钱币面文前两个字汉译是'贞观',后两个字汉直译应为'宝元',根据汉文习惯应译作'元宝'。因前人把西夏文钱后两字都译为'宝钱',所以他在文中也译为'宝钱'二字,币文为'贞观宝钱'。

19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一位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挖掘出一窖藏古钱罐,其中有一枚西夏文钱币。后经宁夏博物馆专家从钱质、文字等方面鉴定,确认为西夏文贞观宝钱无疑。

“西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然史册不载”:被刻意隐瞒的西夏铸币史

汉文”元德通宝“

元德年间(1119~1127年)铸造了汉文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两钱。元德通宝钱直径2.35~2.5厘米,重3.5克左右。汉文书写钱文,对读,文字秀丽,有楷、隶两种书体,光背无文,制作规整。元德通宝钱最早著录于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以后钱币学家均沿袭其说法,此钱存世很少。

1949年后,在宁夏、甘肃、内蒙古和陕西北部等地区曾偶有出土。元德重宝钱为折二钱,直径2.5~3厘米,重6克左右。楷书,对读,文字秀丽,制作精美。

大德年间(1135~1139年)还曾铸造过大德通宝钱。历史上大德通宝钱计有两种:一种铸于西夏崇宗大德年间;另一种铸于元朝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西夏大德通宝钱文楷书,对读,书体与元德通宝钱相似,据说有大小两种版别。在清代张敬庵的《泉宝录》、王锡棨的《泉货汇考》、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中均对大德通宝钱有描述。初尚龄著文曰:(大德通宝)钱大小二种,其形模字画,似仿元德之制而为之者。'

张叔驯在1940年《泉币》第1期发表文章《西夏大德通宝》,介绍了他收藏的大德通宝,文中说:'右大德通宝平钱,文字制作前同元德,后类天盛,具西夏钱气息,无元代钱风韵,其为西夏崇宗大德年间所铸无疑。'国家博物馆现藏有一枚大德通宝折三钱,直径2.95厘米,重8.4克。但大德通宝钱一直未见考古出土。

西夏钱币总的来说制作精美,材质精良,文字端庄清秀,轮廓规整,它充分反映了西夏社会经济、文化较高的发展水平和比较先进的制造技术。同时也能看出西夏的铸币制度深受北宋铸币制度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