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液压管路设计安装规范
2019-07-01 | 阅:  转:  |  分享 
  








管路设计安装规范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管路设计安装总则 3

3.5管路设计时应考虑装配自控仪表的条件和要求。 3

4管路布置 3

4.1管路布局 3

4.2硬管管路规范 4

4.3软管布局规范 7

5管路安装弯曲要求: 13

6管路安装固定要求: 13

7职责及分工 13

7.1设计部 13

7.2制造部 13

7.3质量部 143目的

结合管路实际布局存在的问题,制定规范化的管路布局标准,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规范液压管路(钢管、软管)的设计布局和安装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液压管路的布局设计及安装。

管路设计安装总则

3.1进行管路的布置和安装设计时,首先应保证安全、正常生产及便利操作、检修,并且不影响车间内的运输和运行。

3.2进行管路设计时,力求管线短,附件少,以节约成本。

3.3管路设计除考虑正常生产外,还要考虑开车,停车,检修和事故处理的需要,同时应保护操作者的安全。

3.3管路安装设计应根据具体生产特点,结合设备布置、建筑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3.5管路设计时应考虑装配自控仪表的条件和要求。

管路布置

4.1管路布局

4.1.1钢管软管选择

固定不动的布局采用钢管连接,成本较低;活动件间的布局采用软管连接,成本较高;在成本、外观差异不大,特别是有震动影响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软管布局。

4.1.2管路布置注意事项

在管路的设计时设计工程师要先根据原理图考虑管道的走向,对所需连接的组件、元件、接头、法兰作一个通盘考虑,保证安装时不与其他管路及部套发生碰撞。同排管道的法兰或活接头应错开100mm以上,保证拆卸方便。

管路敷设应按有关工艺规范进行,排列和走向应整齐一致,层次分明。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布管,尽量减少转弯,并避免交叉,使管道简洁、实用、美观。

水平或交叉的管系之间应有10mm以上的间隙。包裹保温层的管道应预留足够的空间。

管道的配置必须使管道、液压阀和其他原件装卸、维修方便、系统中任何一段管道或元件应尽量能自由拆装而不影响其他元件。

配管时必须使管道有一定的刚性和抗振动能力,应适当配置管道支架和管夹。弯曲的管子应在起弯点附件设支架或管夹。管道不得与支架或管夹直接焊接。

管路敷设应防止元件、液压装置受到污染;配管不在圆弧部分接合,必须在平直部分接合。

管路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敷设,焊接后的管路固定和连接不得施加过大的径向力强行固定和连接;穿墙管道应加套管,其接头位置宜距墙面800mm以上。

管路的最高部分应设有排气装置,以便排放管路中的空气。

细的管子应沿着设备主体、建筑及主管路布置;管路避免无故使用短管件进行拼接。

4.2硬管管路规范

4.2.1布局时,钢管长度不要太长,管径合适,流速过高会损失能量。

4.2.2两固定点之间的连接,应避免紧拉,须有一个松弯部分,便于装卸,也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造成严重的拉应力,如图4-1:



图4-1两固定点之间的连接

4.2.3钢管最小弯曲半径至少为直径的2.5倍,管端应留出直线部分,其距离为管接头螺母高度的两倍以上,同时应确保钢管在弯曲时有足够的直线段进行装夹,如图4-2:



图4-2钢管弯曲半径和管端直线段

4.2.4钢管较长时,需加管夹支撑,不仅可以缓冲振动,还可以减少噪音。在弯管中的两端直线段处要加支撑管夹固定,在与软管连接时,应在钢管端加管夹支撑,管夹应采用可调防松式的,管夹间距如图4-3:



管外径(mm) 管夹间距A(mm) 管夹间距B(mm) 管夹间距C(mm) 6~12.7 50 900 100 15.9~22.2 100 1200 200 25.4 100 1500 200 31.8~38.1 150 2100 300 48.3 150 2700 300 图4-3管夹位置图

4.2.5避开障碍物时不要使用太多的90°弯曲钢管,流体经过一个90°弯曲管的压降比经过两个45°的弯曲管还大。如图4-4:



图4-4

4.2.6布置管路时,尽量使管路远离需经常维修的部位。如图4-5:



图4-5



4.2.7布置管路时,要求钢管排列有序、整齐,便于查找故障、保养和维修,如图4-6:



图4-6



4.2.8钢管不可悬空布置,应采取防震及固定措施,如图4-7:



图4-7

4.2.9高压油缸上不可焊接搭子作为钢管固定的方式,应采用合适的管夹固定,以保护油缸,如图4-8:



图4-8高压油缸钢管固定方式

4.3软管布局规范

4.3.1软管要有一定的松弛,来补偿受压时发生的软管收缩现象,受压时软管通常会有-4%~+2%的长度变化率。如图4-9:

图4-9

4.3.2安装胶管时,切勿让其扭歪,否则当受压力时胶管会被破坏或令联接处松脱。设计时应注意使软管在机器移动时只会弯曲而不是扭曲,如下4-10:



图4-10

4.3.3当胶管受压时,其长度会改变,因此切勿在弯曲位置上加任何夹子,使其能自由移动。如图4-11:

图4-11

4.3.4为避免胶管破坏及流量限制,胶管弯曲半径应尽可能加大,可确保流体流动畅通,实际软管弯曲半径应大于或等于标准软管的最小弯曲半径。如图4-12:



图4-12软管弯曲半径

4.3.5当弯曲半径太小时,应采用直角接头以免胶管出现急弯。如下图4-13:

图4-13

4.3.6安装于移动物体间的胶管,应预留足够的长度,并避免和其他物体摩擦。如下图:



图4-14

4.3.7软管接头附近应预留足够的直线长度,避免接头附近弯曲。直线段为管子外径的1.5倍以上,确保管子处于正常寿命状态,软管弯曲半径缩小20%,可降低软管90%的寿命,如下图4-15:



4.3.8使用管夹来确保软管的定位,有效减少软管与相关部件的摩擦或摆动,如图4-16:



图4-16

4.3.9使软管避开过热的表面和尖锐的边缘,避免与部件的摩擦或摆动,要有足够的自由长度来做弯曲活动,如图4-17:



图4-17

4.3.10当胶管易与周围硬物接触产生摩擦时,应在胶管外部加钢丝或尼龙保护套。如图4-18:



图4-18软管护套

4.3.11软管数量较多布局路径相似时,采取适当的捆绑措施,避免管路散乱,如图4-19:



图4-19

4.3.12布置管路时,要求软管排列有序、整齐,便于查找故障、保养和维修,如图4-20:



图4-20

4.3.13自身重量较重的大规格软管,除了使用管夹,还应采取固定措施,防止振动、摆动及重力作用下接头被拉扯漏油。如图4-21:



图4-21

管路安装弯曲要求:

在装配硬管的过程中,应按规定的弯曲半径时管路弯曲,使用正规的机器,否则会使管路产生不同的弯曲内应力,在油压、气压的作用下会逐渐产生渗漏。如果硬管弯曲半径过小,就是导致管路外侧管壁变薄,内侧管壁产生皱纹,使管路在弯曲处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强度大大减弱,在强烈振动和高压冲击时,管路就会产生横向裂纹而漏油等;如果硬管弯曲部出现较大的椭圆度,当管道内油压脉动时易产生纵行裂纹而漏油。所以在管路弯曲时应遵循设计图纸上的尺寸使用专业的工具进行操作,使管路适用、美观、大方、不交叉。

管路安装固定要求:

6.1在安装油管时,不能不顾管路的长度、角度、螺纹是否合适强行进行装配,使管路变形,产生安装应力,同时容易碰坏管路,导致其强度下降。

6.2在安装固定管夹时应注意管路的横平竖直原则,更要注意找平,使其在一个高度上,在拧紧螺栓时管路不能随之转动,造成管路扭曲或与别的部件发生碰撞,禁止在生产使用时产生摩擦,减损管路的使用寿命。在直角拐弯处,两边应该各用一个管夹。

6.3与管接头或法兰连接的管子必须是一段直管,即这段管子的轴心线应与管接头、法兰的轴心是平行、重合。此直线段长要大于或等于2倍的管径。

6.4一条管路由多段与配套件组成时应依次逐渐接管,完成一段,组装后,再配置其后一段,以避免一次焊完产生累积误差。

6.5使用的管道材质必须有明确的原始依据材料,对于材质不明的管子不允许使用。

职责及分工

7.1设计部

设计部设计人员依据此规范进行产品管路设计及技术文件(图纸、协议等)编制。

7.2制造部

依据设计部技术文件及此规范进行管路布置安装。

7.3质量部

依据设计部技术文件及此规范进行管路安装质量检验。

注:本规范由起草编制,由负责解释。





























第1页共15页







第2页共15页











献花(0)
+1
(本文系影杀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