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ggdwzzl 2019-07-01

这大概是书法界的普遍共识:能写好硬笔书法的人不一定能写好毛笔书法;但是能写好毛笔书法的人,只要稍加适应,几乎没有写不好硬笔书法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硬笔书法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庞中华先生便是推动这场硬笔书法浪潮的“弄潮儿”。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本世纪以来,电脑和手机迅速普及,硬笔书法的实用性面临被淘汰的局面,硬笔书法的热度几近冰点。基于此,一大批硬笔书法名家开始转战传统的毛笔书法领域,田英章、曹宝麟、赵彦良、卢中南、任平等人都具备良好的传统书法功底,换了书写工具后,同样是成绩斐然。

但是,有“硬笔书法第一人”之称的庞中华先生,却随着退却的硬笔书法热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些年,庞中华先生的动态虽然偶有所闻,已然很少有人关注,更谈不上什么影响力了。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事实上,那时候涌现出来的硬笔书法名家大多都是具备良好的传统书法功底的。以影响力最大的85年那一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为例,曹宝麟、赵彦良、马明、王惠松、顾仲安等拿下中老年组和青年组特等奖的书家,几乎全都有着相当的毛笔书法学习经历。就连当时获得一等奖的林似春先生,在毛笔书法领域同样有他的一席之地。

为何这些“另起炉灶”的人当中没有了庞中华先生的身影?大概就是因为庞中华先生虽然有着引领硬笔书法发展的地位,却也不能回避传统的毛笔书法底蕴不足的事实。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说明了毛笔书法功底的人涉足硬笔书法领域完全可以轻松驾驭;而硬笔书法出色的人要想在毛笔书法领域有所成就却并非易事。有过书法学习经历的朋友不难理解,毛笔书法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绝非硬笔书法能轻松表现出来的。无论是笔画、结构还是章法,硬笔书法的艺术理念无不来自传统的毛笔书法,甚至连硬笔书法选择的范本也时常采用传统的经典法帖,尤其是二王、文徵明、赵孟頫等人的小楷字帖。除了工具性能上的差异,硬笔书法几乎完全秉承了毛笔书法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要求。

从硬笔书法刚刚兴起到如今渐行渐远,始终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肯承认硬笔书法的艺术地位,甚至都不愿意承认硬笔写出来的东西也叫书法。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在以庞中华先生和王正良先生为主导的两个协会的合法地位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并直接导致了硬笔书坛一蹶不振的情况下,中国书协安抚性的设立了一个“硬笔书法与刻字委员会”。表面上看,似乎是代表书坛权威的中国书协也承认了硬笔书法的艺术地位,实则不然。这个所谓的“硬笔书法委员会”成立后,从来没有组织过任何有影响的交流活动,更不会像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委员会那样,时常举办一些专业的比赛和展览。就算是不少爱好书法的朋友,也从来不知道书协还有个“硬笔书法委员会”,对这个委员会存在的意义更是无从知晓。

由此可见,在众多专业书法家的眼中,硬笔书法始终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产物,其艺术档次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在硬笔书法风光不再的今天,其艺术价值尚未来得及真正挖掘便弃之如敝屣了。

书法名家那么多,为何很少听说硬笔书法名家了?

硬笔书法的兴起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硬笔书法的衰落,同样是时代进步造成的结果。从这方面来说,硬笔书法与传承了几千年的毛笔书法比较,其艺术品味和文化底蕴都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