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最早的求爱诗,看起来啰啰嗦嗦,却流传三千年,多数人不知道

 gs老张 2019-07-01

印象中,古代的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婚姻也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是我国最早的求爱诗,《诗经·召南》中的《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大意就是:梅子已经纷纷飘落,有向我求爱的小伙子,你就快点来吧。这是一首委婉而又大胆的求爱诗,是一位待嫁女孩儿的心情表白。

全诗分为三层,层层紧逼,相应的是女子心理活动的急剧变化。

当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时,她还是“迨其吉兮”,尚且从容;当树上的梅子只剩三成时,她则是“迨其今兮”,已见焦急;当树上的梅子纷纷落地时,她已是:“迨其谓之”,可谓迫不及待了。

两千多年前,梅子成熟的季节。一位待嫁的姑娘在梅树下,痴痴地呆望着。梅子飘落,树上还有七成了,她自语着;再看时,树上仅剩三成,她叹息着;最后来时,树上的梅子已经落尽,岁月无情,韶华易逝,她发出了急切地呼唤:喜欢我的小伙子,你们快来追我吧!快来向我求婚吧!

梅,“媒”也,以梅子兴比,唱出了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心声。

三次循环复唱,是女子的呼唤,是女子的急迫的呼唤。龚成《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说出了这首诗的真谛。

在“急”的情感中,在“急”的韵律中,显现的是女子急嫁的心情,她在频频呼喊,她在频频抛出“求我庶士”,其实就是“我求庶士”。

明明是“我求庶士”,她却唱成“求我庶士”,这是女孩儿的智慧,这是女孩儿的矜持,这是女孩儿的可爱。

女孩儿是不是一个不懂规矩,不守礼法的人呢?按照《周礼》的规定,“男子二十为初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而笄”。这个规定还有补充:就是女子到了二十岁,男子到了三十岁,就可以“不待礼”而“相奔”了。通俗点讲,就是可以不经过严格繁琐的礼仪程序,合情合理的成就婚嫁了。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私奔”。

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增加人口。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时代,人口的基数关乎国家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合“礼”的,“礼”法也。

古时候,女子的社会地位是建立在婚姻和家庭基础上的,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在娘家是没有地位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女子的恨嫁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品味这首优美的古诗时,也能品出一点心酸和苦涩的,就像那黄橙橙的梅子一样。

《摽有梅》中的女子是个“恨嫁”女,她恨那个男子迟迟不来,她恨那个男子迟迟不娶。在“恨嫁”的过程中,也是在“盼嫁”。她盼望早点脱离父母的唠叨与管制,她期盼一种美好、全新的生活。

从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怀,到杜丽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的慨叹,再到杜秋娘“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劝诫,无不是承袭了《摽有梅》以花木盛衰喻青春易逝的模式。相比之下,作为先民首唱之作的《摽有梅》,最为质朴清新,明朗深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