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乾:建筑之轻与重

 body_and_soul 2019-07-01

曾仕乾 Soo K. Chan,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主义于一身,作品遍及国际的他,对空间、光以及建筑的抽象体量尤其见解独特,在即将建成的成都 Andaz 酒店项目中,他感受到一座城市所传达的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于是,他将这一隐喻推向极致,演绎出“重量”与“无重量”之间的相生美学 ……

若说到当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不能不提及新加坡建筑事务所 SCDA 创始人及首席设计建筑师曾仕乾(Soo K. Chan),在他早年的创作论述当中,曾经提到古典主义及现代建筑与其自身创作之关系 :“一方面我觉得古典主义限制过多,另一方面我又被其创造厚重宏伟空间的能力所震撼。”

在一系列的建成项目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曾仕乾所创造的空间具有古典的本质,细节中所显露的却是现代风格。

作品:Singapore National Design Center

静感、优美和秩序是 Heeren Street House, Lincoln Modern 以及 Teng Residence等住宅项目为人们带来的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冲击,而同一种语言又延续到他所领导的 Soori 酒店品牌中。

随着设计方法的日渐国际化,曾仕乾对气候、文化和地域的解读也愈加娴熟,于是我们便在三亚艾迪逊酒店和即将建成的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安达仕酒店中领略到一种建筑精神的共通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感。

作品:Singapore National Design Center

在天府之国,曾仕乾从成都想要成为一个尖端城市的决心中体会到一股浓烈的“英雄主义色彩”,于是,也便有了蔚蓝卡地亚中心建筑的英雄主义,而 Andaz 安达仕酒店居于其中,将这一隐喻推向极致,演绎出“重量”与“无重量”之间的相生美学。

顺着这条线索,曾仕乾的设计哲学便豁然开朗 :首先,让使用者在情感上得到共鸣 ;其次,如何去创造这样的空间。后者显然与设计有关。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阅读曾仕乾的建筑好比翻看他的个人成长史。出生于马来西亚,十几岁就赴美求学,他执着地追随着路易 · 康、密斯 · 凡 · 德罗、赖特和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大师和他们所抽离出的所谓“永恒性”的建筑语言,也曾遗憾地感慨于那些日渐被人淡忘的“经典”词汇 :光线、空间、透明性、物质性和秩序。也就是这五个关于设计的本质语言奠定了他设计创造的基石。

作品:New York Soori High Line

离开家乡十几年后,浓郁的故乡情结让他回归。1991 年,他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并于四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SCDA。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中,曾仕乾没有刻意地去树立他的亚洲文化旗帜,而是仍旧以现代主义建筑语言为根基,对在地环境做更深层次的思考。经过二十余年的演变,曾仕乾,又或者说他引领的 SCDA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清晰的精神路线,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他开始在印度、马来西亚、中国、法国和美国的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对此,曾仕乾只是谦虚地说 :“在每一个项目中,设计是在延续以往,及每次有所突破创新中平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曾仕乾的项目拥有惊人的延续性,在他设计宣言的引导下,拥有一百多位员工的SCDA 所涉及的建筑、室内、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作品:Singapore Harbourview House

时至今日,曾仕乾依然会时常回顾过去来寻找灵感,那些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经典建筑不断为他带来新的触动。在他新设计的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 Andaz 酒店项目中,我们恍然大悟他所说的“标志性的建筑是可以被本土化创造的”真正涵义。

然而,在力量感的背后,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地标性高楼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能为大众带来的美、愉悦和惊喜。也正因此,比例、空间、结构、材料等晦涩的建筑语言才有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作品: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效果图)

对话曾仕乾

Q: 你在成都蔚蓝卡地亚中心 Andaz 酒店的项目中,提过两个关键词 :纪念性和英雄感。关于英雄主义建筑的想法,是来自于客户要求,还是你长期追求的东西?

A: 你知道,在我的建筑生涯中,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出现,但是每次所谓的“风格”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习惯于回顾历史,回顾那些伟大的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我所发现的一个共同品质就是一种我所喜欢的,无尽永恒感和力量感。我认为,每一位设计师都企图令自己让每个城市中的项目“接地气”,都希望使得每个设计能够本土化。即使我到访成都无数次,我还不能说我非常理解这座城市,然而,我确实体会到这里的历史蕴含、与大自然的连接,以及想要成为一个尖端城市的决心,我认为我从中提取了一些灵感。我认为“英雄主义”是成都这座城市以及 Andaz 这个项目所给到我的感受,又由于我对于古典建筑的爱好,因此我时常会回顾过去来寻找灵感,这在我的设计中是比较常见的。

Q: 你曾提到“将隐喻推向极致”的概念,那么你是如何将它和目前这个项目结合在一起的?

A: 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种隐喻 ——“ 无 重 量”与“重量”。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简报中展示了一张四块石头在折叠过的纸张之上的图像——轻巧的景观以及厚重的建筑。如果可以的话,我会把建筑物的窗面减少,提升所谓两者之间的隐喻对比,当然我们目前仍在与客户沟通的阶段。但当我提到“隐喻”及“将隐喻推向极致”时,这其实是“设计思考”的起点。在某个点上,你必须舍弃这个隐喻,转向从“需求”面汲取灵感,因为如果过于执着于隐喻,那么这个建筑及其想法便会远离真实的“功能性”。所以我们有时候需要妥协,然而妥协的过程其实往往是一件设计的成功之径。

Q: 你如何管理这么多项目?并且能获取如此多的灵感?

A: 首先,你会先被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特征、条件启发,这是带来创作必经思考的条件,这意味着该件作品的设计基础。当你理解了这个项目地,就会产生出一种感觉,你会感受到人类关系的开端,你所想到的是很多东西而不仅仅是其中之一。但是一旦这个思考的形式开始了,你会寻找一种可以帮助你保存你所想所做的想法,如果没有这个根本的想法,在接下来结合功能需求的发展过程中,就很容易失去项目作品本身的精神根基。例如在与蔚蓝卡地亚合作的项目中,我们探讨“永恒”、英雄主义的建筑形态,这并不是一个新发明。20 世纪前期,二三十年代时它已经在美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但我们也不是一味地把它照抄,我们是沿用这样一个形态和一个理解,以我们的方式塑造成符合这个项目需求、功能定位,包括它的一个场地衔接的状态,它应该是这几个之间的一个合成。

Q: 你的建筑风格是很当代且简约的,然而你的设计也受到古典建筑的影响,它们拥有了那种风格并且达到了当代的永恒。你认为,贯穿当代及古典建筑之间的永恒性又是什么?

A: 我认为对于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创作手段。在成都的这个项目,我采取的手法相对简约有力。因为当你瞭望成都景观,会发觉有许多很好看的以玻璃帷幕及金属为材料的建筑外观,我们使用的是相反的手法,从“人的感受”出发,而不仅仅是专注于建造技术上。当我们探讨“当代英雄主义建筑”的意义,有更多功能上的需求。

Q: SCDA 在全球都有项目,例如在纽约、新加坡、成都,然而都成为地标建筑,如何在这其中找到本土元素及不同点?

A: 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延伸探讨的议题。所谓“建筑的本土化”在许多论坛上不断被提出及讨论,而我认为,在近日全球化的语境下,很难达到“本土化”,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其实都具备了“全球化”的含义,这也是因为信息时代及技术发达的因素,所谓的“本土化”出现在设计师如何去理解“本土化”这个词语,例如我在中国完成的项目,是身为一个外来者的我对中国的理解。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叙事语汇,就好比 SCDA 自身所拥有的设计语言,当一个项目在发生之时,都隐含了我和事务所对当地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于设计之中,它可能是以隐喻且不那么明显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许多显性的表达方式,例如在项目中使用屏风等元素,但我认为这更常出现在室内设计中。

Q: 你怎么看自己的东方文化根基以及西方背景在设计上的表达?

A: 我的经历,使我以更加抽象的方式表达设计。对一个设计师而言,个人经历、记忆以及空间给到他的感受,更能表达他独特的设计语言。

END

本文刊登于《IDEAT 理想家》杂志2019年3月刊,采访及对话整理:曲艺。

图片提供:SCDA、蔚蓝卡地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