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后,“湿”积五脏,易生病,教你三招祛湿,身体会更健康

 hghhphf 2019-07-01

夏至后,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而雨水增多,气温逐渐升高,正式进入炎炎的夏季。

中医五行理论讲,五季对应五脏,“夏对应心脏,长夏对应脾”,而脾湿,会导致运化出现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体内湿气重。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而“湿”,是指“湿邪”,体内湿气重,会使免疫力下降,更易生病。

俗话说:“湿邪在,百病在,湿邪除,百病无。”

夏至后,“湿”积五脏,易生病,对照一下,你占了几个?

一,湿在脾胃

正因“长夏对应脾胃”,所以,这个季节是祛湿的好时节,也是加重体内湿气的阶段。

“脾主运化”,当脾的湿气加重后,可能会导致脾胃失调,出现口臭、面色萎黄、神态疲倦、脉虚无力等表现。

二,湿在心

“夏对应心脏”,入夏后,天气炎热,容易导致湿热过盛,这样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容易诱发风湿性心脏病。

其主要表现有心慌气短、身体疲倦乏力、易咳嗽等,还可能伴有心绞痛。

三,湿在肝胆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肝胆湿气加重,容易出现肋骨胀痛,尤其是身体两侧有肋痛感。

对女性来说,还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表现,应注意。

四,湿在肺

中医认为“肺主宣发”,湿气侵入肺,会出现畏寒、面部苍白、易感冒、背部易寒冷、小便增多等表现。

五,湿在肾

中医认为“肾主水,主纳气”,肾为水脏,但湿邪侵入肾,容易使水液代谢失调,或导致肾虚。

若寒湿侵入肾,会导致肾浊病变,出现腰部发冷、发寒等表现。

夏至后,这4件事最好少做,以免加重体内湿气!

1,猛吹空调

到了夏季,空调是必不可少的“乘凉工具”,但尽量不要一直在空调房间里呆着,长时间生活在密闭的空间里,容易使空调吹出的冷风侵入体内,加重体内湿气。

2,喝冰镇饮品

夏天炎热,很多人会选择冰凉的饮品解渴、解热,喝的时候确实很爽,但这样会损伤脾胃,促使外邪入侵,导致湿气加重。

尤其是冰镇啤酒,更应少喝,“酒助湿邪”,会导致脾运化失调,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表现。

3,长时间在潮湿环境

很多人因工作原因,会长时间在潮湿的环境中呆着,如浴池、阴凉仓库、阴面的办公室等,时间长了也可能会加重体内湿气。

4,吃肥甘油腻食物

夏季温度高,很多人没食欲,到了晚上,能凉快一些,有很多人会去吃些油腻、过甜、过咸等肥甘食物,如烧烤,是夏天一大特色,但吃得太多,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胃肠闷胀等表现。

教你三招祛湿,身体会更健康,让你一年少得病!

第一招:艾灸祛湿

艾灸,是我国传统中医的治病方法,具有开郁、补气等作用,可加速运化湿气。

艾灸祛湿,有几个重要的穴位,此外,艾灸时,可能会出现酸、麻、热、痛、针刺等感觉。

穴位一:足三里穴

此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艾灸此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作用。

穴位二:中脘穴

此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艾灸此穴,能有效缓解胃部和肠道引起的各种疾病及症状,如腹泻、腹痛、恶心、烧心、食欲不振等。

穴位三:丰隆穴

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艾灸此穴,能改善头痛、眩晕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尤其对祛痰祛湿效果好。

第二招:饮茶祛湿

这一方法,简单方便,容易坚持,将健脾祛湿的食材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

白鼓丁薏仁茶,将白鼓丁、薏苡仁、赤小豆、芡实、马齿苋、山楂、玉米须、淡竹叶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白鼓丁,药食两用,又称为蒲公英、黄花苗,有利尿、利湿的作用,对改善湿热效果不错,对湿热引起的恶心、舌苔发黄、脸上起痘痘等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和赤小豆,两者搭配在一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

芡实,能健脾祛湿,还可调理脾胃,有补益脾胃的作用。马齿苋,具有利水祛湿、消炎止痛等作用,含维生素E、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谷胱甘肽等成分,还有抗衰老作用。

山楂,归脾经,具有消食健脾的作用,对胃脘胀满、不思饮食有改善作用。玉米须,利尿利湿、消肿排毒。

第三招:运动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祛湿方法。

进入夏季,人们本身就爱出汗,容易流失体内水分,所以,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外,避免中暑。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傍晚,大约是下午5-7点之间,尤其是三伏天,更应注意运动时间。

运动最好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