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46位女人,她是一位汴京名伎,也是文人雅士,故而受到一些公子王孙竞相争夺,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因为她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又有特殊的技艺。让当朝的一些名人也不得不垂青,比如有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还有曾于《水浒传》中108将中的燕青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又有野史说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一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她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的李师师。 ![]() 她大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坊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王师师。在王师师四岁时,父亲因罪死在狱中。从此流落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并随其姓,改名为李师师,并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 李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了。周邦彦,因其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他的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时,周邦彦便觉相见恨晚,即填了一首《玉兰儿》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师师喜欢他的文采,乐于和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 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美成至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从中不难看出周邦彦对李师师的赞美和同情,并规劝她找个知心之人出嫁,以解愁苦。可见,二人友谊深厚,绝非一般。此时的李师师,久居烟花之地,自然厌倦,不能说没有从良成家之念,《洛阳春》一词写出她心事,自是对这词欢喜无限,写此词的周邦彦也俨然成了她的知心爱人。况且周邦彦只比她大6岁左右,属同辈中人。 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多“长短句”,即今之宋词。诗中描述李师师居所环境是“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墻花”。其诗以“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后庭花”来形容师师的歌舞技艺。北宋亡后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