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科学家做了一项关于人类长寿秘诀的实验,该研究检视3741名大约95岁日本老人的基因,获得同样结论,这个基因在全球各地都与活得更长寿有关,这就是长寿基因。 根据研究成果显示,假设一个人在有了饥饿意识之后,此后的一个小时内不准进食,这个时候身体就会出现这种叫“长寿基因”的物质。 ![]() 这种物质,具有很强大的修复功能,对身体的新陈代谢会提供诸多益处。在这个实验的后续跟进过程中发现,每一餐都吃的很饱的人相比较于适当饿肚子的人来说平均寿命和健康指数都高出很多。 当然,这项研究的结果不仅仅适用于日本,很多国家科学家在研究影响人类的长寿因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适当饿肚子。这样看来,饿,就成了一种养生的方式。 ![]() 俗语说:“病从口入”、“病都是吃出来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说到底,很多的疾病都是由过度的饱食引起的。 例如我们每个人最容易得的感冒,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吃的太饱积了食,稍微受点风寒才引起的感冒。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适当的清一清肠胃,适度饿一饿肚子,反而会好的很快。 相反,若是一味地听信别人说的,通过多吃东西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结果适得其反,感冒不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了。 还有,很多人都会有脾胃比较虚弱的情况。脾虚胃寒,其实都是饮食没有规律造成的。 脾胃长期保持着高速运转的状态,没有适当的休息,它的功能就会慢慢损耗,这就跟机器是一样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保养。如果持续前面的状态就很容易会导致脾胃虚寒。 又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瘫痪、肾脏病、肝脏病、老年痴呆等疾病,都是由于无节制的饮食引起的。 ![]() 在《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提到,就告诉了后人,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做到“食饮有节”;在“内经”全书中以有详细的说明,过度的饮食会损耗人的五脏六腑,并且烟喝酒对人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这些都是身体产生疾病的影响因素。 很多医学研究都已经表明,无节制的饮食、过度的烟酒,都会导致全身各个器官受损,引起180多种疑难杂症。若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对日常的饮食有所重视,少吃一点,饿肚子也是不错的。 道家的养生之法中,值得提倡的一点就是“辟谷”。主要是通过不吃谷物、调整人体的呼吸来进行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作,给与身体各个器官提供一个调休的过程。 由此可见,饮食有度,合理的生活习惯是才是养生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 ![]() 饿“治”百病,适当的饿肚子就相当于吃了免费的开胃药 中国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著名教授万承奎说过“爱吃晚饭,是很多人容易发病的原因之一,也是疾病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很多人都觉得饿了就应该吃东西,尤其是在晚上。但却并非如此,晚上饿了不吃东西才是正确的养身之道。中医和佛教都有说道:“过午不食”。这里所说的“午”,就是早上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基本上就是下午一点过后就不建议再进食了。 有些人就会问到:饿了不吃东西也不行啊。怎么办呢?可以吃水果、喝果汁。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并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正常来说人不吃晚饭就会饿,但是当这种方式成为一种习惯的常态时,它带给你的效果和喝了开胃汤差不多。更加准确的说,相当于你喝了免费的开胃汤。 这种现象更像是浑然天成的,人类也是一样,身体本该就具有这样的规律。 饿的这种感觉持续一会就消失了,身体的各部分器官也得到的休息。这就是“晚饭不吃,饿治百病”的道理。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但是这就是你花很多钱健身减肥都不一定能达到的效果。 ![]() 适当饿肚子,可以让身体的器官得到休息。 身体的疾病很多都是吃出来的,大多数时候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吃得不够,反而是因为吃得太多。我们翻看古人流传下来的医书,书中将饮食无节制,鱼肉之腹称之为烂肠。 由此可见,这样的饮食方式时间久了就跟直接食用砒霜无差别。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吃五谷生百病,祸从口入”。 长寿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古人代代实践的经验就告诫我们应该如何去养生,只需要遵循古训,做到“食饮有节”,五味清淡,身体健康就不会发愁了。 ![]()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这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 我们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要挑选一些有营养的书籍来看,如黄帝内经、道学、儒学、易经等。这些都有益我们修心养性,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在饮食方面尽量少吃点大鱼大肉,忌烟酒,适当饿肚子观察身体的变化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让身体保持经络通、气血活,组织器官功能旺盛,充满活力的状态。 保持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才是健康长寿的首要目标。 “饿”是一种养生的方法,既可以“治”百病,还可以把它当做长寿秘诀! ![]()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更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 适当保持“饿”的状态会对身体产生诸多好处,当然也有一种“饿”出现就可能是身体患病的前兆了。那便是吃得多,又饿得快,如果身体出现这种预兆你就得注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