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与茶的故事-老舍

 街心舞苑 2019-07-02

说到茶,自然会想到老舍和他的《茶馆》,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茶馆》创作于1957年,被视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茶馆》也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两岁时,老舍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

他从小就熟悉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十分喜爱流传于北京市井和茶馆中的曲艺戏剧。老舍的出生地是北京小杨家胡同附近,在那里附近有家茶馆,他总爱驻足观看里面的热闹景象。成年后,他喜欢与朋友一起上茶馆啜茗谈天。

老舍对北京茶馆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他对茶的兴趣很浓,不论绿茶红茶、花茶,他都爱品尝,一边写作一边品茶更是他的工作习惯,他的茶瘾很大,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 

有人问到为什么写《茶馆》,老舍回答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茶馆》为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很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合及农民村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剧本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了清末至民国近50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茶馆'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旧北京茶馆的习俗,《茶馆》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的一个侧面。

参考文章:《老舍的<茶馆>》——中国茶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