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讯丨文化遗产半月报

 辽宁本溪高明达 2019-07-02

信息一览: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启动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支持各地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助力非遗创新赋活

辽宁抢救性记录成果入围“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


█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启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规定和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相关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

《通知》要求,推荐项目应由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从2018年12月31日前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遴选。推荐项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定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和中华民族创造力,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制定有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各地推荐申报项目数量应不多于30项,同等条件下,要关注体现大众实践、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和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项目。推荐申报工作2019年12月31日截止。

《通知》指出,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具有基础性作用,事关非遗保护事业长远发展。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以对历史和事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推荐申报各项工作。

█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支持各地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近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2019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下称《推进计划》),明确2019年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6大重点任务、106项具体措施。其中,对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推进计划》指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资源的挖掘整理,支持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文明基因遗传的重要样本。近年来,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尚设计、表演艺术等大量创意产业悄然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商业价值也愈加凸显。我国一直在通过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充分的保护,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当前知识产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与知识产权制度衔接不够、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空白等,急需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通过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保护方式,更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助力非遗创新赋活

6月28日, “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汇聚全国十五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及70余所高校资源,中国纺织联合会、北京设计学会、北京设计周、京东等业内头部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特别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担任导师,聚集国家、高校、企业、大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助力非遗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新理念,雒树刚部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活动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以咏园开园为契机,首创非遗能够汇集众多精彩的非遗创新转化成果,共同推进传统工艺转型和升级,促进创作、设计、营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推非遗衍生品走入市场,走进生活。

活动中,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与北京市非遗保护中心、全国各传统工艺工作站、清华大学等行业协会及各大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湘西州文旅广电局签署文旅部驻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驻站协议,并与京东、唯品会、快手等知名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为非遗保护开启新篇章。据悉,“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艺运动”计划于2019年6月至12月举办,6月28日至8月4日为报名征集阶段,9月上旬进行初审,9月中旬至11月底启动导师创造营计划,并于12月完成商业平台转化及终审,届时将举办颁奖活动及作品展。

█ 辽宁抢救性记录成果入围“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

2019年6月7日—7月7日,“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今年的展映月,有31部关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展映,涵盖非遗十大类别中的八个类别。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作出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刘景春——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综述片入围本次展映活动。

刘景春——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综述片通过记录连唱15天的全本大戏《飞虎梦》的前后演出过程,串联呈现刘景春“不疯魔,不成活”的学艺缘起,“走弓扎实,力道多变,勤于专研”的行艺特质,以及沿自先人又影响到女儿及徒弟的人格魅力。刘景春自幼跟随兄长习艺,追随来往于辽西各地的民间老艺人记录谱本,不但完整掌握四弦技艺,且能在前人基础上改良创新,如增加微调码、改变手箍戴法等,历经数十年砥砺研磨,终成大器。一影一人,一器一生,借由刘景春手中的四弦,古老民间艺术的弦外之音与不息气韵再次展现在观众眼前。

去年6月,首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成功举办。这是自2015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以来,首批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映月通过影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技艺、记忆与生活故事。观影期间,观众还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现场投票和评价,评选出“观众最喜爱影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