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齐欧·封塔纳《Concetto spaziale, Attese》,布面油画,50×65cm,1959年 做艺术家不难,难的是成为一位有名的艺术家。有真才实学只是成名的前提基础。比起按部就班地一点点积累名气,有些“心急”的艺术家选择不走寻常路,用独特的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近日,演员王劲松在上海电视节论坛中的发言冲上热搜,引起人们对“职业定义”、“敬业”等问题的讨论。演员出名要靠演技,那艺术家呢?谁又能给出一套确保其迅速出名的方法论?比起大多数艺术家不断地创作、参展积累经验,有些艺术家的成名方法格外与众不同。 巴勃罗·毕加索《the Dream》,布面油画,130×97cm,1932年 不服?来打一架啊! 人们印象中的艺术家往往安静、内敛。虽然他们在作品中表达着丰富的情感,但其在生活中大多内向,不愿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然而总有一些艺术家是特例,他们或情绪暴躁、或社交生活丰富,人们在了解其作品的同时也感受着艺术家独特的人格魅力。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布面油画,322×340cm,1599-1600年 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Caravaggio)的一生危险、复杂、充满谜团。作为一位巴洛克画派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描绘冲突激烈的场景,而他的生活更是比作品跌宕得多的传奇。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Salome with the head of St. John the Baptist》,布面油画,114×137cm,1607年 在1604年的一份评价中,有人这样描述卡拉瓦乔的生活:两周就能完成的工作要先拖延一个月;带着仆人满大街闲逛,随时准备和人吵架决斗。 因为一道菜品不合口味就把服务员叫过来打一顿;交际花拒绝与他交往,于是就让人家毁了容;和人打球输了不服气,要求和对方决斗,差点变成谋杀案……这样看来,他简直是一个纨绔子弟,哪里有半点艺术家的样子?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布面油画,1598-1599年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Judith and Holofernes》,布面油画,1598-1599年 即使当时人人可能被卷入纠纷,卡拉瓦乔仍然因打架斗殴过于频繁而出名。这样激烈的生活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最佳素材。他用强烈的明暗对照使画面更具戏剧性,当时人们对其作品的评价也呈现出鄙夷和追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David et Goliath》,布面油画,110×91cm,1599-1605年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布面油画,90.5×116cm,1607年 不论他人如何评价,这位艺术家依旧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宗教题材的创作让卡拉瓦乔受到当时马耳他骑士团首领的青睐,并破格加入骑士团中。但他最终还是因打架被认为是“一个可憎的堕落团员”,并被逐出骑士团。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Garçon mordu par un lézard》,布面油画,66×49.5cm,1593-1594年 再伟大的艺术成就也不能掩盖这位艺术家生活上的荒诞。即使当时穷苦人家没钱欣赏艺术,但人人都知道卡拉瓦乔的名字,他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范例。 这样出名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噩耗,但这位艺术家并不在意,如此独特的性格不正是人们记住他的原因之一吗? 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Amor Vincit Omnia》,布面油画,156×113cm,1602-1603年 艺术家也懂“套路” 艺术家想单靠作品出名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名气,但这个过程时长不定,其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甚至因此半途而废。面对这样的状况,西班牙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并不愿一直等待。为了成名,他狠狠地“套路”了当地画商。 巴勃罗·毕加索《Repose》,布面油画,81.2×65.4cm,1908年 毕加索初到巴黎进行创作时屡屡碰壁。在当时,巴黎有不计其数的年轻人从事艺术创作,但画廊老板往往只看重名家作品,对这些年轻艺术家不屑一顾。毫无身份背景的毕加索要如何引起这些人的注意? 巴勃罗·毕加索《Three Musicians》,布面油画,200.7×222.9cm,1921年 巴勃罗·毕加索《Harlequin》,布面油画,183.5×105.1cm,1915年 在身上仅剩15个银币时,毕加索知道,再不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就要打道回府了。于是他选择孤注一掷,用身上全部的钱雇佣了一群人。他叫这些人到画廊中闲逛,什么都不买,临走时问一句:“这里有巴勃罗·毕加索的画吗?” 巴勃罗·毕加索《Girl before a Mirror》,布面油画,162.3×130.2cm,1932年 一个月后,毕加索成了当地艺术界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谁也不知道这位神秘的艺术家是谁,但无数次的询问让画商争相寻找他的作品。就在这时,他带着其久未售出的画作出现,因此一举成名。 巴勃罗·毕加索《Woman with Yellow Hair》,布面油画,100×81cm,1931年 事实证明,毕加索的艺术天赋不容小觑,不然仅仅靠这种小聪明也只能出名一时。他只是想办法缩短了人们了解认识他的时间,让世人提前看到其才华。“套路”不一定是坏事,用得恰当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巴勃罗·毕加索《LE REPOS》,布面油画,46×46cm,1932年 而到了现在,比起以前一些艺术家故作神秘,迟迟不肯将作品发表的行为,利用社交网络宣传成了艺术家的常态。艺术家阿马利娅·乌尔曼(Amalia Ulman)在社交媒体上的创作更成功地“欺骗”了所有人。 艺术家阿马利娅·乌尔曼 乌尔曼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将自己塑造成由法国搬至洛杉矶的名媛形象。最初,她不断地在平台上发布自己逛街、运动、烹饪等方面的生活照,展现自己阳光而积极的一面。 但过了不久,她因为恋情不顺开始堕落,抑郁症、吸毒、自杀成了常态,发布的照片也变得颓废而黑暗。 乌尔曼在事件早期和中期发布的照片对比 面对这种情况,网友们一边谴责乌尔曼不爱惜自己,一边开导她回归积极向上的生活。在这一阶段,她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动态。 阿马利娅·乌尔曼《卓越与完美》,行为艺术 最终在网友的帮助下,她戒了毒并恢复了健康的生活。正当所有人为此庆祝时,她忽然表示:“我是一个行为艺术家,整个事件只是我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网上瞬间开始了激烈讨论,这真的只是一场闹剧吗?哪里开始是假的? 阿马利娅·乌尔曼《Privilege》,行为艺术 原来,乌尔曼发布在网上的生活全部是自导自演的假象。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连她的国籍乃至发色都是虚构的,这简直是戏精少女升级版日常。实际上,她早在几个月前就预告了“真相”,只可惜并没有人在意。 阿马利娅·乌尔曼《Privilege》,行为艺术 她将这件行为艺术作品命名为《卓越与完美》(Excellences and Perfections)。2014年,这件作品在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以群展形式展出,她也借此成为第一位进入顶级艺术机构的社交媒体艺术家。 泰特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对这些艺术家而言,他们并不缺少艺术天赋,少的只是被世人发现的机会。这些看似商业化的行销“套路”,实际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作品、创作风格打造,并非任何人都能模仿。 阿马利娅·乌尔曼《Privilege》,行为艺术 划水怪?不存在的! 不论利用哪种方式成名,想做艺术家必须拥有真才实学。在艺术界如果只想靠运气,那你可能连昙花一现都做不到。但很多时候人们会对艺术家产生误解,尤其是对抽象主义、极简主义艺术家。在看到其作品后大呼:“好简单!我也能做!”,但同时,这些人也忽略了艺术家背后的努力。 卢齐欧·封塔纳《Concetto spaziale, Attese》,布面油画,65×82cm,1964年 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以其独创的“割画”作品闻名。不了解其作品的往往会说,不就是割破画布吗?这样的画我三分钟就能创作出来。但他的这一刀整整割了50年。 封塔纳正在进行割画创作 早期跟随父亲学习雕塑,后来进行绘画创作的经历让封塔纳对艺术的空间感极为敏感。割画的诞生就是其突破二维、三维创作的证明,他说:“我创造了无限的一维。” 在创造割画之前,封塔纳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如果没有一定的阅历积累,一位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即使能拿出类似割画这样的作品,大概也讲不出其背后的含义,只会被人认为是在敷衍、哗众取宠。 卢齐欧·封塔纳《Spatial Concept: Expectations》,布面油画,100×81.5cm,1959年 卢齐欧·封塔纳《Concetto Spaziale from Six Original Etchings》,34.8×42.8cm,1964年 人人都想出名,可是成功又哪里是靠“转发锦鲤”就能得到的?艺术家可以有千万种别出心裁的成名方式,但无论哪条都需要其前期努力地积累经验。 以前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现在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已经严格到用“放大镜”看事物的地步。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还是好好修炼再想成名的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