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她行医60周年。她救助病人不计其数,历年来所获表彰也无法完全统计。仅1991年,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奖章、“全国优秀卫生工作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学雷锋标兵、富春十杰女性、杭州市“双十佳”新女性等荣誉。进入古稀之年,在2018年又被评为“浙江省万名好党员”,这位荣冠众多荣誉的老奶奶,名叫汪木英。 1942年,汪木英出生在富阳东梓关上图山的一户贫农家里,旧社会山区生活窘迫,缺医少药,造成从小营养不良,体弱多病。1949年新中国诞生了,她母亲成为生产队劳动积极分子,被当选为妇女主任。母亲的榜样影响着汪木英,17岁初中毕业,她立志学医治病救人。 1959年,在当地县委进村蹲点工作的长辈陪同下,汪木英拿着拜师贴,拜同村张绍富先生为师,成为张先生的第一批学徒。当时学徒少,诊所没有勤杂工。她每天清晨主动打扫诊所,烧开水,替师傅抹桌、泡茶、铺纸研墨、架毛笔。学医先从粗活干起,到药房去搬药切药等活,认识了很多中药与基本的炮制方法。她的勤奋,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慢慢地,她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师傅开始传授汤头歌诀与药性赋,这些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必须要熟记能背诵。当时学习中医没有书,全部都是手抄本。她每天遵循师傅先抄写后背诵十味二十味汤头歌歌诀与药性赋,然后背诵给师傅听。有时病人多了,也帮着抓中药、做膏药,有时还要上山砍杉树皮。青春朝气的汪木英苦学三年识百草,加入了共青团,带头卫生下乡灭钉螺,试验田里插秧忙。 师傅张绍富,是闻名浙北的富阳东梓关张氏正骨第四代传人。张老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她白天替师傅抄方,师傅的处方她如获至宝,晚上灯下一门心思地琢磨处方,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付出终有收获。她继承了张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功能煅练”的中医骨伤诊疗特色,尤其以手法整复、百草膏外敷、杉皮固定著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 汪木英五年出师后,在富阳场口等地工作多年后,1976年,被选派到新登,至今已40多年。汪木英视新登为第二故乡,她甚至打算在新登终老,“有生之年就待在新登了”。 78岁高龄的汪木英医师,不但身体健康、气色红润,而且依然保持着每周收治200余名患者的工作量。她说:“我的病人有两个特点:陈伤,别的地方没治彻底的;成群结队,远道慕名而来的”。 汪木英医师的精湛医术和随和性格“让人特别安心”。她用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古稀之年的她,现在坚持每周4天坐诊,而每天限号50人形同虚设。每逢坐诊,汪木英需每天早上5点忙到傍晚5点,中间仅有中饭后短暂的十几分钟休息时间。下午临近三点,门诊病人告一段落,她又忙着查巡病房。在她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路远的、年纪大的、条件不好的,能照顾的尽量照顾,要么给他先看,要么减免费用。 住在三楼加床病床上91岁的富阳新登上王村占小青奶奶,因骨头老化脊椎骨病变入院,她操作浓重的乡音握着汪医师的手诉说着,我只听懂了三个字“活菩萨”,汪木英赶紧回答说:“老人家侬好!侬好!”。 一位14岁小男孩的爸爸,听见汪医师在查房的声音,赶紧拿着儿子的磁共振片前来咨询,诉说孩子在学校打球摔断了手,请求汪医师高医。面目慈爱的汪奶奶移步来到小孩病床前,安慰与鼓励小男孩,告诉他手法整复会疼痛,但男子汉要勇敢不怕疼,绵绵细语亲如祖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