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330篇文章 美国的埃米尼亚·伊贝拉,是管理学思想家, 樊登看了她的新书《能力陷阱》,惊出了一身冷汗。 当然这不是什么坏事。 一切如你所料、让你舒服才不妙,那说明观点在你的认知范围之内,没有新意。 所有突破我们原有认知的观念, 轻微调整,让你欣然一笑, 急促转弯,就会惊出一身冷汗。
01 第一个转弯:想象限制行为 该书的核心观点是: 我们的想象会限制我们的行为! 碰巧,我也常常觉得即便是想象的都实现了,也没什么意思。 可能许多人都会有同感。 自己关注一款新手机很久了,无数次想象使用那些新功能时多么酷炫。当把钱攒够买到了手,好像又没那么兴奋了。 因为想象得越丰富越具体,就已经提前体验了部分的感受。就像快乐有了铺垫,痛苦提前有了准备。 意外之喜,哪怕是小小的,却会印象深刻, 就是因为它是你想象之外的。 所以不必执着于你的想象,想要苹果也满意西瓜,不过分希望就不会失望。 电影再好,被剧透也是不能容忍的。 想象地再好,但是都已经被你想到了,不是有点无趣吗? 想象让我们的未来似乎在重复, 想了一遍又做了一遍。 所以4月7号晚上我写了一篇文章———《我不希望未来如我所愿》。 可想象不是会为我们插上自由的翅膀的吗? 其实,想象总受困于我们原有的认知, 由此,想象也会约束我们未来的行为。 一个穷人想象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就是床头一罐白砂糖,床尾一罐红砂糖,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别把想象太当回事,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想出什么。 我们不仅需要想象,我们还需要尝试新的体验,来超越原有的想象。 先行动后思考,那么思考更有价值。 想得太多,不过是重复思考你已经知道的事。 不是想象没有意义,而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想太多,还可能最后什么都不愿意做了。 一是热情已经被耗尽, 二是想太多,会误以为自己已经做过。 我们想像幸福的事情就会微笑得意,我们想象痛苦的事情就会紧张皱眉,想象什么我们情绪上已经部分的满足。
02 第二个转弯:能力成为陷阱 想象竟然限制我们的未来, 能力也会成为我们的陷阱。 并不是刻意要抬杠,如果我们习惯于逆向思维,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 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应该想象成年人是怎样看这个世界。 · 当我们是成年人的时候,又可以想象老年人怎么看我们。 · 当我们老了,就应带着一颗童心,再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当你把自己定义成某一类人群,以某种一致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那就是被禁锢了。 学生就应该听老师的,老师就应该听校长的, 校长当然应该听局长的。 当你甘心被定义,生活中就充满了“当然”。 一切都是当然的,自然就不必思考了。 习惯当然的人,觉得所有的好奇都是白费劲。 可是, 好奇,才会在熟悉的事物里发现不同, 世故,面对全新的世界也会无动于衷。 能力怎么会成为陷阱呢?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加强,这是长板理论。 在我看来,理论没有对错之分, 长板理论也不见得比短板理论更高明。 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往往能力最强,我们自然也就最喜欢做这样的事。 我们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将使得我们一直只会做擅长的那些事。 当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擅长这个,别的就随它去吧。 这时一个深深的坑,就把未来埋进去了。 如果你是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你把自己定位在营销上,那么你就无法成为管理者。 你擅长做老师,把自己标签了,于是不再做任何别的尝试,你肯定就不会成为校长。 同样,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你只把自己定位在管理上, 你擅长和你喜爱的都是过去, 未来是不可知的,无法想象。 沉浸在你的能力陷阱之中,那么未来就是重复你的过去。只是做得更熟悉更好,但是一样。 能力就是这样一个陷阱: 当我认为自己只善于写自我成长一类的文章的时候,我就不会去尝试描写生活中的细节。 当我觉得为自己和少数的几个朋友而写作是我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也就不会尝试去思考,如何营销推广我的公众号。 我也惊出一身冷汗。 能力是我们每个人的陷阱,唯有行动可以突破一切屏障。 这行动不必困于想象、依赖能力,更不必全由计划掌控。 有点随性,只看眼前,会有新意。 就像李白写诗要喝点酒,微微醉才是最好的状态。
03 第三个转弯:行动创造思想 “我们不必想明白再去做事,而是应该先做事情慢慢就会想明白”。 这句话太牛了! 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这一句。 也许它可以有效治愈拖延症、空想症和过于胆小谨慎的毛病。😏😏😏🤭 我们想成为某一种人,总是苦思实现的办法,其实不用想,只要模仿他的行为去做就行了。 高手不是想出来的,高手是做出来的。 先做,然后再思考。 绘画是临摹,语言是模仿,舞蹈音乐也是,我们总是模仿练习,然后再去理解为什么? 康德说过,所有的理论都是解释我们的感受。 如果我们没有感受,理论就没有意义。 而有了感受,你就可以创造自己的理论。 想成为什么,就先装成那个样子。 想成为拳击手,先要装得很凶猛, 想成为作家,也要言语装着斯文, 学习日语久了,说话时就有点像日本人。 外表装成那个样子,才能更好地感受它的内在。 因为想是想不明白的。 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想象不出它的样子, 我们没有经历的事情,不会有真正的体会。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并不在于你想了什么, 而在于你做了什么🤔。 亚里士多德发现,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终会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会变成好人。这一说法得到了诸多社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证实:改变是由外而内,而非由内而外产生的。 就像眼前这篇文章,我也不是想明白了才写,而是写着写着就有点明白了。 注: 埃米尼亚·伊贝拉之前还有一本书叫《逆向管理》,感觉内容与《能力陷阱》有相同之处。 2019年4月9日,晚上11:43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开着明锐,带着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这里有超1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加入。看眼前,能长远! 版权申明:🎉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