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都重宝耀中华(开封)】 它们是开封的骄傲,第一个就家喻户晓!

 漂亮妖女 2019-07-02

古都重宝耀中华(开封) 它们是开封的骄傲第一个就家喻户晓!

开封这座古城有太多的历史和神秘等待着被挖掘和探寻,2019年3月,郑州、开封、洛阳和安阳,四地市联合发起大型系列评选活动——古都重宝耀中华,让我们再次关注开封文化,探寻开封历史。其中,开封地区入围20件国之重器,目前进入最终的投票评选阶段。

那些曾描绘过开封、熔铸于开封、烧造于开封的古老文物,如今已经成开封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其中的部分“宝贝”,很多都耳熟能详。

1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北宋,绢本,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传世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此卷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成就;在画面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社会各个生活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

自《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几经朝代变迁,元、明、清时期都曾入皇宫收藏,又都被盗去民间辗转,曾被杨准、严嵩、毕沅等名人收藏。它在社会上产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绘画热和研究热,各个朝代的画家竞相临摹这一题材,各个行业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幅画作的内容。这幅画从宋代流传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封作为《清明上河图》的策源地,更是深受它的影响与惠泽。

2

赵佶《瑞鹤图》卷,北宋,清宫旧藏,绢本设色,纵138.2厘米、横5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即宋徽宗,能书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尤以花鸟独造其妙。此卷运用高超精妙的绘画技法,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图后有作者瘦金书诗及序,笔势开张,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钤有“乾隆预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预览之宝”、“宣统预览之宝”等玺印。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1112年),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两只仙鹤落于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空中仙禽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国运兴盛之吉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素绢之上,并题诗一首以记其实。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京,尽掠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瑞鹤图》遂散落民间不知去向。600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元有胡行简、明经项元汴等人收藏,后归藏清内府,倍受诸帝珍爱。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径沈阳时被解放军及苏军截获,其中就有《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表现的是在庄严耸立的汴梁皇宫宣德门的上方,彩云缭绕、神态各异的丹顶鹤翱翔盘旋。石青平涂的天空,顿使玉宇清澈,映衬出白鹤的圣洁与华贵。一线屋檐结构缜密,笔致匀停。十八只丹顶鹤姿态优美,栩栩如生。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绘画重在构图,《瑞鹤图》一改常规花鸟画的构图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它又是最为经典的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作品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正髓,同时从画面的角度也是超现实方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比西方超现实主义出现早了几百年。所以,《瑞鹤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展现了中国画写意与写物融情与景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一代帝王非同凡响的艺术造诣。

3

幽兰居《东京梦华录》刻本(十卷),元代,宋孟元老原著,国家图书馆藏。该元刻本《幽兰居东京梦华录》是所有流传于世的《东京梦华录》中最早最好的。

孟元老,原名孟钺,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人。在北宋最后的20多年间住在汴梁(开封),金灭宋后南渡,在阅尽风华之后,怀念故都汴梁亡国前的繁华盛景,依依不尽地频频回首,于是怀着无限眷念撰《东京梦华录》。

书中描写了汴梁城中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餐饮娱乐、皇宫宴赏、岁时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全面描绘了一幅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东京城画卷,与《清明上河图》交相辉映,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这对于北宋城市史、民俗史、文化史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史料,同时,研究建筑、交通、造船、兵器、气象等自然科学史领域的学者也对其评价甚高。翻开它,犹如打开通往宋的时空之门,那一边就是相隔千年的繁花似锦、活色生香。

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北宋,清宫旧藏,长卷,绢本,大青绿设色,纵51.1厘米, 横1191.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作者王希孟是北宋一位天才少年画家,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并加以亲授。后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不久英年早逝,这幅画成为了千古绝唱。

画卷构思周密,笔法精细,内容丰富,气象万千,画出了祖国锦绣千里江山的宏伟景色。它将色彩与水墨结合,打破了宋代水墨山水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青绿山水画在宋朝的复兴,反映了宋代青绿山水的超高水平。在它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晋唐那绚烂明艳、金碧辉煌的色彩;同时也感受到五代以来笔墨的渗透与交融。既有气吞山河、纵览天下的气概,也有着辉煌之后回归平淡天真的祥和;那些富有生活意味的描写与刻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诗意的情怀与理想,体现着时代的审美思想。

宋代青绿山水画这些创造性的转化及各种丰富的绘画语言样式,为元以后的色彩绘画索继承和发展,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而《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5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空前繁荣,钱币文化多彩多样,在我国货币史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首先,北宋钱币铸量浩大,造型美观、铸工精良,据统计从宋元通宝到靖康通宝,北宋九帝30个年号有铸币,所铸钱币36种,按篆、隶、楷等书体分达到81类,如果加上分值(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的区别,种类更是丰富多彩。其次,钱文书法各体兼备,篆、隶、楷,草各种书体俱全,钱币文字精美,书法艺术高超,不仅有御书钱,最独特的一点是出现了对子钱和三体钱,可谓空前绝后,独领风骚。

御书钱,是由皇帝亲笔为所铸造的钱币书写的钱文,开创这一历史先河的是北宋太宗赵光义,太宗以后宋朝多位皇帝都在钱币上展示过他们的书法,宋真宗、宋徽宗等皇帝都留下数种御书钱流传于世。比如宋太宗的淳化、至道元宝,宋真宗的咸平、景德、样符、天禧诸钱,而宋徽宗赵佶特有的瘦金体钱文更是代表了两宋时期钱币书法艺术乃至整个钱币发展史中的最高水平,如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钱文。

对钱,是一种钱文内容、穿孔大小、钱身厚薄、轮郭阔狭、字体大小、文字位置、钱制大小、笔划粗细、乃质地风格完全一致,但钱文书体不同的两枚成对的钱,大多时候都分别以篆书、楷书来书写钱文。

三体钱,也就是用三种不同的书体书写同一钱文的钱币。比如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为楷、行、草三种书体。

北宋钱币名目多样,钱币版别繁多,在钱币的方寸天地之间,不乏书法艺术精品,为人们展示着无穷魅力。宋代的钱币在数量上、种类上、工艺上都堪称古钱之最,对周边和后世的货币发展影响巨大。

6

赵佶《楷书千字文》卷,北宋,纵30.9厘米,横323.1厘米,朱丝界栏,素笺本,楷书,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卷是赵佶以其最具个人风格之“瘦金体”书写,整体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此种书体取法唐代薛稷、薛曜,把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带有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一种书体。本卷为宋徽宗赵估于崇宁三年(1104年)二十三岁时书赐童贯。

赵佶,即宋徽宗。由于其个人爱好,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其本人在书法、绘画等方面颇有造诣,艺术成就极高。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别具风格,个性鲜明,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对后世影响巨大。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赵孟頫亦评曰:“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本千字文为小字楷书,书法瘦硬劲挺、飘逸清新,为赵佶传世墨迹中的珍品。

7

此件北宋官窑粉青釉瓶,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属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官窑中的杰作,形体硕大,造型端庄古朴,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隐现出冰裂纹,在清代皇宫收藏中备受皇帝的赏识,成为御苑至宝。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大约创建于我国北宋政和年间,南宋学者宋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道:"政和间,京师(今河南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另一学者顾文荐在其《负暄杂录》中也有关于"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

北宋官窑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

8

二体石经(残)(一组)

二体石经(残)(一组),北宋,开封出土,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北宋二体石经残石馆藏有5方,用楷篆二体记述儒家经典。

二体孝经残石,长59厘米,宽59厘米,厚20厘米,内容为“五刑”、“广志德”、“广要道”现存字两列,上列余21行,下列20行,1922年在开封市文庙街府学(文庙旧址)崇圣祠下发现。

▲孝经

二体尚书残石,长150厘米,宽86厘米,厚22厘米,,内容为“康诰”、“酒诰”, 存字4列半,1956年在开封市二中发现。

▲尚书

二体礼记残石,长92厘米,宽21厘米,厚27厘米,内容为“王制”“表记”, 仅存字2列,1954年8月开封市北门外发现。

▲礼记

二体周易残石,共2方,长166厘米,宽43厘米,厚22厘米,内容分别为《周易.系辞上》,存字6列;“涣节”“中孚”“小过”“既济”等卦,存字5列半1954年在开封二中发现。

北宋二体石经始刊于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毕工于嘉佑元年(1061年),故称"嘉佑石经"或"北宋石经"。经文用篆、真二体书写,故又称"二体石经"。经成立于开封太学,故又称"开封府石经"、"国子监石经"、"汴学石经"。是儒家七部刊刻石上的经典之一,用于正定经典、为学子树立典范的石质教科书。共刊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礼》《论语》《孝经》《孟子》九部儒家经典。书经人为杨南仲、谢飶、张次立、赵克继、章友直、胡恢等当代较为著名的书家,经文结体瘦长,笔画细而挺劲。最早收录《孟子》,是《孟子》最早升入四书,与五经地位相当的明证。碑石每面六列,便于拓本装裱成册对于明、清书籍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目前,全民投票通道已正式开启!!截止到7月8日前,各位小伙伴均可以为古都开封的重宝投上您宝贵的一票!!选出您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最符合古都开封气质与特点的9件文物,每人每天可投票一次。

在投票通道关闭后,专家委员会将根据全面票选的结果,最终确定代表古都身份的“古都重宝”。您可以选择直接“投票”二字,参与投票,也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蓝字,参与投票~~

为开封重宝助力吧!

来源:开封市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