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中药方剂那些事儿!

 温暖中医 2019-07-02

西医“开药”,中医“开方”。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每一味中药都有性味、功效、归经等,这是治病的基础,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精,变也”。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看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伍起来,其疗效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本书原无书名,因其将所载283首方剂分列为五十二类疾病之下,故马王堆帛书小组命其名为《五十二病方》。

春秋战国

《皇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载方13首,在剂型上已有汤、丸、散、丹、膏、酒之分。最早提出组方原则,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首创辨证论治法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后经晋-王叔和宋-林亿等编辑整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东晋

《肘后备急方》

由东晋葛洪著,简称《肘后方》。“肘后”即随身携带之意,“备急”即供临床救急之用。书中所辑之方,多为廉价、易得、简便、有效的单方、验方,反映了晋以前的医药成就和民间疗法。

唐代

《备急千金要方》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全书

唐孙思邈编撰,简称《千金方》或《千金要方》。他在序中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名之。

宋代

《太平圣惠方》

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

金元

金元四大家

金元时期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自成“攻下派”,著《儒门事亲》;李杲专补脾胃,被后世称“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重滋阴降火,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代

《普济方》、《本草纲目》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中药学之大成。

清代

温病学

清代,温病学派崛起,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

有人认为,中医应用复方是因为对各个药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不明确,其实不然,这是由于中医的理论所决定的。

西药的合用与中药的配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根据对抗的原理进行叠加,如有胃病吃胃药2~3颗,高血压吃降压药3~4颗,或许再加降糖药几颗,这样一天下来,至少要吃上十几粒甚至几十粒药。药是吃了,指标也都接近“正常”,但是,人整天晕乎乎的,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很多患者觉得服药的感觉比生病更难过!而后者根据“理”、“法”的指导选方用药,讲究人是一个整体,从整体层面调节机体功能。

用药如用兵,中医把“方”称为“阵”,病邪好比是敌人,药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布好“阵”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阵容。因此,中医看病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处方中的药物也会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加减。

我们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兵法上叫“知彼”;同时还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就像将军了解自己的士兵一样,兵法上叫“知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用药,就能获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战不殆”。

(本文原创,部分文字和图片转自中医趣谈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