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名句详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9-07-02

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

名句的诞生

使1一人之行2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才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3。

——宋·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完全读懂名句

1.使:假使。2.行:品行。3.非远人也:语出《中庸》:“道不远人。”

一个人的品行好了,就可以影响到整个家;一家的品行好了,就可以影响到全部乡邻和亲族宗党,那么这个县的淳厚风俗就可以造成,人才也就产生了。推行教化,归向道德,这种作用离人并不遥远。

文章背景小常识

宜黄县,今江西省宜黄县,北宋时属抚州临川郡。县学,县里的学堂,当时在县城北面。宜黄县县令李详,治县有方,并提倡办学,修建了县学,学校建成后,有人请曾巩写了这篇学记。

曾巩写的学记有两篇,分别为《宜黄县县学记》和《筠州学记》,前人评价很高。本文阐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性情,培养大量人才,扭转社会风气,以至推行仁政。文章由远古的教育谈起,以古代教育制度之完善和后代废学的后果,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学校教育的影响之巨。文体虽然属记叙文,实际上是一篇议论居多的文章,这也是曾巩为文的一大特色。

名句的故事

本句其实是脱胎于《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思是说修道不离人道、人事、人伦,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然而所谓道指的究竟是什么?子贡问过孔子:“有一句话能够终其一生去执行它吗?”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别人做的,就不要施加在他人身上。”又有一次,孔子在弟子面前说:“曾参啊!我说的道其实可以用一种观念来贯通它。”曾子回答:“是的。”等到孔子出去了,其他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说的就是忠恕而已呀!”忠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恕就是同理心。

曾巩的文章非常固守先人的想法,从这句“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几乎完全旨在阐发《中庸》与《论语》的思想可见一斑,是“文以载道”彻底的执行者。也由于这样小心翼翼地走在儒家的道路上,使得后代大大发扬了儒学精神的理学大师朱熹,对于曾巩赞誉有加。

历久弥新说名句

曾巩所言由一人而一家而一乡一国,少不了“推己及人”的胸怀,凡事总是要从自己出发,进而才能影响到他人。在各种主要文化中,“推己及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规范。儒家称这个规范为“忠恕之道”;基督徒则称之为“金律”;在犹太教、印度教及佛教,同样的典范也存在。除了前文所举《论语》之例之外,《中庸》也记载:“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基督宗教的《圣经》中,耶稣也两次教导门徒以这个推己及人之道与别人交往:“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由于耶稣认为这推己及人之道能综合整个旧约圣经的教训,所以后来的信徒便称之为“金律”。

在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中,记载一个故事,说一个非犹太人求名师希拉尔,请他在短暂时间之内,把摩西五经全教导给他。希拉尔便说:“己所憎恶,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释。”除了在儒家、基督宗教及犹太教之外,这个推己及人的教导也出现于原始佛教;释迦牟尼教导一个“自通法”:“凡于自己不爱不快之法,于他人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缘何得以自己不爱不快之法,而紧缚他人哉!”

道与德的起点其实很简单,不外乎身边的小事情,这也就是“道不远人”所蕴含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