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儿有一份书单,送给喜爱中古史的你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7-02

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创立《未名中国史丛刊》,作者以中心科研人员为主,收入位于前沿、专业质量一流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前,《丛刊》已出版著作12种,广受读者好评,最新两种为即将出版的《王化与山险》和《吴简与吴制》。借此之机,博雅君与大家一同重温这些著作。

第十三种:《王化与山险:中古边裔论集》(即出)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来所撰关于中古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专题论文近三十篇,以大量石刻、简牍材料补充传统文献之不足,对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匈奴、鲜卑、吐谷浑诸民族的起源想象、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中原文化传统的互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除对嘎仙洞铭刻的解读、汉唐时期漠北诸游牧政权中心地域之选择、北魏皇室制名汉化、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等学术问题进行论述外,还对近年来发现的诸多碑刻材料进行了释读与阐释。

罗新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民族史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中古石刻史料与北族史尤为偏重。参与整理长沙走马楼吴简,与叶炜合著《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 ,2005),主持选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并有专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海豚出版社,2014),另出版旅行文学《从大都到上都》(新星出版社,2017)、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上海三联书店,2019)等。

第十四种《吴简与吴制》(即出)

本书运用简牍文书学研究方法,对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十类簿书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簿书互证法”和“二重证据分合法”,探讨了孙吴临湘侯国文书行政的流程及其所反映的孙吴制度;从而为具体而微地认识孙吴县廷的日常行政以及吴制的历史地位启开了一扇窗口。

凌文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11-2017年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魏晋史、简帛学。主要代表著作有《走马楼吴简采集簿书整理与研究》等。

第一种:《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

本书所收文章是都是作者收藏和阅读古代典籍的心得。一部分内容是谈论人所熟知的常见书,还有一部分是讲述作者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但后者也是立足于常见基本典籍来阐释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作者认为,只有尽可能熟知常见典籍,才能把握历史的背景和文献自身的源流,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认识乃至发掘利用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反过来看,只有尽量拓展对文献史料的视野,充分了解各种类别和形式的典籍,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摆正常见史籍的基础地位。


辛德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中国地理学史和中国地图学史研究。著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黄河史话》《未亥斋读书记》《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旧史舆地文录》《海昏侯刘贺》《中国印刷史研究》等。

第二种《简牍与古代史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战国秦汉简牍所见社会制度综合研究”的阶段成果,收录有关战国至魏晋简牍的研究论文十四篇。论文利用简牍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官制、法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认识战国秦汉魏晋历史与社会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价值,适合简帛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一般读者阅读、参考。


吴荣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先秦史、秦汉史的研究。著有《洛阳烧沟汉墓》《先秦两汉史研究》等。

汪桂海,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研究馆员,从事秦汉史研究,在简牍方面尤所专长。

第三种《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上、下)

在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信息传递与政令指挥系统的运行,既落实了官僚责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而信息与政令之基本载体,是当时上下流通的文书。


本论集集中了国内外精锐学者参与课题讨论,经过三年的努力,学者们从文书种类与相关行政运作、政治空间与信息沟通、官员选任中的文书制度与政令环节、军政信息的搜集与传递、文书体式与外交秩序等五个方面,对唐宋时期的文书、政令、信息沟通的相关运行路径与演进过程,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邓小南,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史述略》、《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中心》等。

第四种《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本书所收文章,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发表的主要作品,内容涉及两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制度史和思想史,讨论较为集中的是汉代《春秋》学、东汉政治、西汉王国和侯国制度、南北朝散官制度等问题。作者从政治文化角度切入政治史、制度史和思想史领域,既重史实层面的发掘考证,也努力探求各领域间的深层关联。故其文章不仅在观点和结论上有新意,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陈苏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代表著作有《〈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研究》(主编)等。

第五种《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收入李孝聪教授撰写有关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14篇。内容涉及区域城市选址的规律、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中外城市形态的比较等方面。反映作者探索城市历史地理学的思考,从中可明晰作者治学注重文献与实地考察并重的风格,文字叙述和图像解读兼容的研究方法。


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淮安运河图考》等。

第六种《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

本书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进行了考订和疏证。同时,还讨论了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相关问题。


孟彦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隋唐史等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官制概述》等。



第七种《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本书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朱玉麒,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中外关系史研究。

第八种《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

古代中国,“灾异”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人事的预兆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走向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


陈侃理,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出土文献。



第九种《吐火罗语世俗文献与古代龟兹历史》

本书介绍吐火罗语文书的研究现状,并以此探讨中古龟兹史。其焦点在于5世纪到9世纪初当地佛教与经济的结合,以及龟兹社会蕴含的文化与族群多样性。书中触及议题包括龟兹农牧业、纺织、货币、量衡、税收的基本特征,汉唐文化对龟兹制度的影响,“净人”在龟兹的实证以及佛教律藏财产法之相关议题,龟兹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以及粟特人等胡、汉人氏在唐代安西(龟兹)的活跃表现,期能为这座丝路重镇提供丰富而深刻的历史解说。


庆昭蓉,台湾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研究所毕业。先后兼任法国东亚文明研究中心(CRCAO)博士后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研究所2013-2014年特别研究员等。专攻吐火罗语、佉卢文文献,并从事西域社会经济史与佛教史研究。



第十种:《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归义军史研究》《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等。

第十一种:《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取径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权政治和清流文化为考察重点,试图为唐五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认识框架。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在晚唐五代社会中的垄断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去捕捉促成这些现象的种种无形的力量,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时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陆扬,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五代政治与文化史、中国中古佛教文化史、比较史学史。参与编撰 Early Medieval China:A Sourcebook



第十二种《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为《政绩考察与信息渠道:以宋代为重心》《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二书的姊妹篇,分“文书性质与日常政务”“制度因革与政治理念”“地方军政与中央决策”“仪式空间与政治文化”“周边关系与内政措施”五个部分,对宋代政治史进行动态考察。诸文作者自过程和空间两个视角出发,关注政治史的演变“路径”,考察宋代政治史的不同议题,探索制度运行与人物活动的实态,以期丰富对于宋代历史的认识,从而让对古代历史的面貌,产生更加真切的了解。


博识雅行  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

微信号:boyabook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