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强:让教师远离“被幸福”

 自在ocsvd3j0on 2019-07-03

一个朋友,地地道道的“名师”她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让人感慨不已。

因为她在教育教学上出色的表现,某一年的教师节,她被推荐为优秀教师,在全市巡回做事迹报告。活动前举行彩排要接受领导与专家“验收”的发言遭到了“争议”。她强调,教师要做一盏不但照亮他人,也要照亮自己的灯,要做一名好老师,但还要做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工作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善好的生活与优质工作并不矛盾,工作是为了更好生活。这样的言论或多或少“惊到”了当时的领导,因为这是全市优秀教师巡回报告团,当然要向老师们传扬主流的价值观,而对教师这个职业,主流价值观是什么?在领导的头脑中,就是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她这样的思想,能不能讲,可不可以站上讲台,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还好,最后在评审团一位资深教育专家的坚持下,她才得以登台。

在演讲过程中,她感触颇深,六名演讲者,另外五个与她的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用她的话说,另外五个人才是领导眼里真正的“奉献者”: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累晕在讲台;有的婆婆生病,无人照顾,她给公婆雇保姆,自己从未耽误一节课;有的老师孩子还小,因为工作,强行断奶,只能含泪去工作,却无法陪伴孩子……讲起来令人感动。尤其是一个男老师,排在她前面演讲,谈到自己带高三,父亲病重,他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毅然决然没有回家探望,结果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现场PPT播放的是殡仪馆内亲人们痛哭流涕的画面,全场人心情沉重。这件事对她冲击非常大。她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临时改变了自己的发言内容,说:我也被刚才老师的演讲震撼了,我们的老师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太多,但是,如果是我面临这样的事,我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着正常生活、正常情感的人,如果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生活,只需要劳动,不需要休息,只可以奉献,不允许索取,只能够和气,不可以生气这样的老师不是“人”,而剥夺教师的七情六欲,永远培养不出真正人格完善的人。一番话讲过,满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她讲到这里的时候,我隐隐对她有一点点担心。她这样擅自改动讲座的内容,会不会引起领导的不满?

她笑着告诉我,也许领导略有不满,但她无所谓,她不想说违心的话。她又告诉我,事后,那个发言的男老师主动联系了她,对她的敢于直言表达了钦佩之情,并且说,其实他讲的这个稿子并不是实情,是他的领导命令人给他写的发言稿,要求他,就得这样讲,才有效果。跟她说这番话,是希望她理解自己的苦衷。

如果不想说违心的话,告诉领导不讲不就罢了?这算什么苦衷?

最后,她不解地对我说。

这个故事让我久久难忘。如果“生病不能去看”、“没有自由时间”、“无法陪伴亲人”、“无法照顾孩子”都成了社会公认的优秀教师的标准,又有多少人能够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

网上有个有趣的数据,“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国人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职业,教师排在第三位。回溯这个调查,我们发现,最近六七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一直高居前三。多么显赫的数据!当我把这个数据转告给周围的教师朋友时,换来的却是一片质疑之声。一个老师告诉我:我们这叫“被幸福”吧?谁说教师是幸福的,让他来试试?

的确,一个职业是否幸福,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不少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整体幸福感不高。在《小康》杂志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具备再次选择职业的所有条件和机遇,作为教师的您,会愿意转行吗?面对这个问题,38%的受访教师有所动摇,选择了“可能会”;37%的受访教师已经考虑成熟,坚定地选择了“一定会”,只有25%的受访教师选择了“一定不会”。这个数据还是非常惊人的。身在教师队伍中的人,对“教师是幸福的”这个判断,大多投了反对票。

人称“麻辣语文教师”的蔡朝阳,曾经写过一篇非常犀利的文章《“被崇高”与“被幸福”的教育人生》,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时候只记得湖水倒映着白塔,长大才明白,歌词里全部的奥秘都包括在一句话里: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原来幸福的生活不是靠我们自己努力,用辛勤劳动、汗水和创造换取的,而是被安排的……

而教师的幸福也常常是被“安排”好的。

比如,有人说老师“很有地位”,老师被称作园丁、蜡烛、春雨、灵魂工程师,全社会尽其所能,将教师架上“道德的圣坛”:仿佛只要当上了教师,就脱胎换骨,成了神,不再需要吃饭,不再需要睡觉,当了老师,你就必须把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作为崇高的理想。教师,不就应该安贫乐教吗?这才是你引以为荣的资质不要因为绩效工资没有全额发放就上街游行,这与老师的形象不符啊?而另一个方面则恰恰相反,想方设法把教师踩进“污名的泥坑”:你们这是师德沦丧啊,教师节怎么成了“收礼节”“上课不讲,下课补课”,成何体统?口诛笔伐中,貌似一切都成了百口莫辩的事实。媒体一面报道着全社会如何尊师重教,一面极尽所能,抓住个别教师的现象死死不放,不把教师群体钉在耻辱柱上誓不罢休。如此充满悲壮色彩,幸福何在?

再比如,有人说教师“很清闲”。每周双休,一年两个长假,悠闲自在,岂是他人能比?可实际情况呢?“朝七晚七”,工作时间超长,假期也动不动就被强行要求上课、培训,遇到领导视查,就要大扫除,搞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也不能休息。教师的时间任人宰割,身心健康被人漠视。网上流行的一个小段子算得上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狗还晚,干的比驴还多,吃的比猪还差。这种情况下,又凭什么得出结论“教师是幸福的”?

再有就是教师的待遇。一到教师节,全国上下就大张旗鼓地宣传教师的待遇如何“提高”,好像教师的收入已经被国人艳羡。但实际是这样吗?据我所知,在全国很多省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和偏远农村,老师的工资还低得可怜,一个月两三千块的大有人在。当一个老师无法养活自己,甚至还要依赖父母和家人的支持才能正常生活,尊严何在?没有尊严何来幸福?

不要把这些问题全部推给社会分配制度,推给上级领导。实际上,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把老师推到“被幸福”的泥潭中。

有一次,我到一所全国名校考察交流,校长大谈特谈自己学校教师的“奉献精神”。这是一所寄宿制高中,巨大的升学压力,导致这所学校畸形的管理模式。学生一个月放假两天,每天学生五点多起床,晚上十一点熄灯,白天九节课,晚上三节课。而老师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完全是一样的作息时间。校长非常自豪地说:老师们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时间回家陪孩子、家人,但他们都自觉自愿,动力十足,毫无怨言,充满“幸福感”。

听到教师如此的“幸福”,我心里却堵得难受,不敢苟同。我们姑且认为这所学校的老师具备了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他们心甘情愿地戴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样一个高高的帽子,但这样的劳动强度,带来的是什么呢?教师的生命质量在哪里?教师的身心健康能够保证吗?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选择了以牺牲教师的休息,牺牲教师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求为代价,狂热追求“分数”的教育畸形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如果教师们过度消耗、透支健康,极易导致职业倦怠。试想一个幸福指数不高、对工作缺乏激情的教师,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愉悦和美的体验吗?能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吗?即使我们不去猜测这所学校教师面临的逼仄的工作状态,到底是源于教师的“无私奉献”,还是迫于强硬控制下的“无可奈何”,我们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这位校长口中的教师的“幸福人生充其量是一种被规定的幸福罢了

我们再谈谈变了味儿的“教师节”。大概十五六年前的教师节,我被评为市里的十佳教师要在大剧院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如此“高光”的时刻,却让大家“如鲠在喉”。据说典礼在九点半开始,所有受奖人员,不到七点,就在剧院门口集合了,进行领导接见仪式的彩排。如何站队,如何微笑,如何挥手,都有人细致入微地指导,而且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我这年轻人还好,有些年长的老师,站上两三个小时,几乎体力不支。这边负责组织彩排的领导刚刚通知大家,原地休息一下,负责联络的人就拿着小喇叭高喊:领导的车队快来了,赶紧准备。大家忙不迭地赶紧站好,重新好微笑。结果联络员又说,错了,错了,车队不是来咱们这儿的。大家只得面面相觑。好不容易十点多,领导们终于来了,面带微笑,冲大家频频挥手,从红地毯上一晃而过,不足半分钟。那感觉,完全是大家给领导的一个欢迎仪式,而非领导接见“优秀教师”。大家佩带着大红绶带,穿戴整齐,在太阳下汗流浃背,就那么笑容僵硬地站立着。而马路旁边,很多路人驻足观看。那感觉,活像一场“猴戏”。

后来我学校管理者的身份,见到了更多的“教师节”喜剧大片。譬如领导一个简单的慰问,搞得玄而又玄。市里领导来,区政府、教育局、学校领导,一次次踩点,确定路线,清理路旁的小商小贩被慰问的老师家里,什么东西该有,什么东西不能有,要一一部署;领导来了,坐在哪里,旁边谁怎么站,谁能说话,谁不要说话,都得有预案;被慰问的老师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更是得排练有一年,区里领导特意嘱咐:市里要过来的这个领导,慰问时特别喜欢“掀锅盖”,以示关心,那么,锅里不能没东西,但东西既不能太奢贵,也不能太寒酸,要拿捏好尺度……我当时想,这样的故事如果若干年后被写进小说,是不是足够精彩?

在这样的场景中,教师显然成为了领导们炫耀尊师重教的“工具”,“被崇高”,“被激动”,“被幸福”。

教师也是一个常人,常人便生活在常识之中。多么崇高的师德,多么幸福的感受,都会诞生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将师德建设等同于“劳模化”的事迹教育,将师德窄化为抛妻别子、丢家舍业,这样的价值取向和师德观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被幸福”的教师,怎么可能以自己的生命之光,去点亮学生的未来?

一所学校的管理者,要把教师的幸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教师的脸上笑了,心里美了,他们才会以“人”的状态真实、优雅、有尊严地活着,这样的校园,也才是有人气、有人味儿的,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