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普通人群白血病的罹患率大概十万分之2至3左右。如果以该工厂累计30万人计算,10年间发生5例,其实与普通大众没明显的差异。这些病人分属不同工作场所的不同工种,并不是皮鞋箱包印刷等高风险工种。尽管如此,他们的确被诊断为苯所致白血病。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肯定的致癌物。ILO有一份文件显示只要混合物中的含量超过1%即按照苯管控,见《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的早期推文“预防苯与致癌物质危害的公约,来自国际劳工组织”。但后来,《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对什么是致癌物的混合物做了调整,下调到0.1%,也就是说只要混合物中含有0.1%的苯就要按照致癌物管控,尽可能不使用不接触。见《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推文-“混合物的危害性分类,您知道不?”。如此低的含量,达不到化学品安全信息资料卡SDS或MSDS主要含量水平。因此,如果想从MSDS卡上获取是否含有苯是不现实的。 苯是石油中的天然成分。我们大家使用的汽油等就含有苯,GB 17930-2016《车用汽油》的苯含量只要不大于1%就是合格的。少部分的中文文献和大量的外文文献都提到汽油是苯的主要来源。 据我以前统计的资料(1500多份),见《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推文“惊秫!环保水清洁水名字好听,其实含有致癌、致瘫、致死物!”,常见的有机溶剂也常含有苯。 从2000年代我就提出,对有可能使用有机溶剂的工厂优先识别与检测的就应当是苯,见2011年《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在《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也多次呼吁大家关注苯的危害,见“反复强调,其他可以不测,这些因素必须测,尤其是苯”等多篇推文。 这次事件给我们工厂与职业病防治服务和监督人员有什么启示呢? 其实也就是我一直提倡的,以前经常被大家不重视的有争议的“全面识别、全面分析、重点检测”,见推文“全面分析的含义”、“对全面识别反对派的回答”、“识别评价检测策略”等。 也就是我们平时开展的一年一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现状评价等,要对工厂所使用的所有原辅料进行全面的识别,当然还包括检维修加投料等特殊情况,还有化学反应、工艺过程的变化等。 由于前面所说MSDS的缺陷,我们千千万万不能依照它进行有害因素识别。我们以前的主流认识、监管部门和专家都是如此。“MSDS没有,怎么能识别检测苯呢?” 我一直批判这样的认知,见推文“GHS? MSDS? 应当包含哪些?如何识别?”如何利用MSDS材料?''GHS? MSDS? 应当包含哪些?如何识别?'等。 安监之前的39号文或16号文,要求对无知成分的有机溶剂进行质谱分析。由于机器昂贵,只有少部分服务机构按照要求进行分析。但是也不能绝对。质谱分析与现场实际情况,很多时候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质谱分析报告说没苯而工作场所的空气中经常检测到苯的存在。见推文“风险及对策│挥发性有机物成分检测”。但是,很多同行太固执了,唯“质谱分析”论,质谱报告里没有的,不能检测! 上面就是对苯的识别检测分析评价的反思。 而对职业健康检查呢? 我们国家的GBZ 188-2014一直认为甲苯二甲苯中是含有苯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也是这样的看法。其实是很好的。因为苯毕竟无处不在嘛。 在使用有机溶剂的工厂,大家要高度关注血常规的检查。入职体检发现异常人员不能聘任。在岗期间检查异常人员要及时分析原因调离。离职检查撇清责任。 经常有人问我,“博士,我们的工人走了,不体检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如果不是苯作业、粉尘作业等慢性有害作用的接触作业,走了走了吧。 作为工厂,应当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和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果使用到有机溶剂,要重点检测苯。不能怕,不能逃避。更不能不告诉服务机构。不能低价选择服务水平不高的服务机构。合格的检测报告,应该告诉你哪些原辅料、哪些工艺、哪些工作场所、哪些工人可能接触到苯,即使没检测到,也应该告诉你。当然要为工人购买工伤保险,安排不舒服的工人及时就医诊断或鉴定。防患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