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而安 读《荀子》第十二章 《君道》五 (峻岫) (原文) 荀子认为:“君者,民之原也。”这个说法不好。百姓是源头,人民是源头,没有人民,就没有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社稷,每有社稷,何来国家,没有国家,何来君王?这几句话:“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虽然意思很明确,但是说法有毛病,应改成:上梁不正,下梁歪,或者“上行下效”更好。君王是清白的,大臣不一定是廉洁的;皇上昏庸无能,不等于下面都是混蛋。但是君王、上面有示范作用,有带头作用,有引领潮流的作用。“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廖列传》]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上面吹起道德高尚的风,下面的人,必然就像小草一样地随风而倒。“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因此如果上面不亲民,不爱民,不为民,不利民,要想求得老百姓的支持,拥护,赞同,歌颂,是不可能的。“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赞扬,还想让老百姓为国家出力,为国家效死,那也是不可能的。如此“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人民不出力,不效死。农民不种地,工人不做工,当兵的不打仗,那么国防就不巩固,边疆就无人守。“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兵不精,城不固,你叫敌人不要打来,不要侵略,你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这是不可能的。敌人来了,烧杀抢掠,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国家不亡,也难说。“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刀兵如水火,民不聊生,你还想求安乐,求富贵,有好吃好喝好安逸,岂不是异想天开,痴心妄想。苟且偷安,是必定要灭亡的。“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安定,人民要幸福,只有一条路,就是回到一切为人民的路上来。政策是为人民的,举措是为人民的,上下一条心,就能使国家治理好,风俗醇厚,人民安居乐业。只要是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比找什么贤达来治理国家都管用。“彼或蓄积,而得之者不世绝。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只要是善于治理国家,只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就能民富国强,就可以世世代代地传下去。“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即便是有人不喜欢为人民服务,你也必须坚守;即便有人不喜欢满足人民的需求这句话,你也必须竭尽全力,坚持到底。“好之者贫,为之者穷,然而是子犹将为之也,不为少顷辍焉。”一心为人民,一心为百姓,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决不能放松,决不能懈怠,决不能犹豫。“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国家的得失,在于人民的得失;国家的安危,在于人民的安危;国家的好坏,在于人民的好坏。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白一样分明。“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一心为民的人,就是善于治国的人,就会得到君主的重用。如果这样,天下就能统一,诸侯就能来朝,国家的威势也能远播,使国家强大,而无敌于天下。“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第一句话是爱民的,爱民就可以得到安定。第二句话是:亲贤德之人,就能得到荣耀。所以人君要爱民,要为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人民的幸福快乐而努力奋斗。如果没有人民的安定幸福,国家就会灭亡。《诗经·大雅·板》说:“介人维藩,大师维垣。”意思就是:贤士为藩篱,大众为围墙。意思就是治国靠人民,因此要为民,利民、亲民、爱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要牢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的训示。(署名 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