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入国展?中国书协副主席、国展评委和获奖者讲解行书创作技巧

 水子88 2019-07-03

■吴东民 (中国书协副主席、行书委员会主任)

行书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处于比较主要的地位。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书体之一,它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兼具艺术性和实用价值,有着庞大的受众。

欧阳荷庚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国展”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时期书法发展的总结和指导下一个时期书法发展的风向标,在历届国展的征稿中,行书的来稿量逐年增多,这充分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尤其是行书的魅力。

第十二届“国展”截稿在即,下面就当代行书创作的现状和“国展”投稿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谈几点看法,和大家共勉。

一、继承比较正统的行书书风为主,吸收晋、唐、宋、元、明、清诸家对于正统书风的诠释。

蒋乐志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的把握,保持帖学创作的主体态势,把握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以二王书风为主体的状态

全国第一、二届行书展就反映出二王书风在当代行书创作中仍然毫无悬念地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这实际上沿袭了历届国展参展作者的取向。

回顾近几届“国展”,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各种创作形式争奇斗艳,表现形式甚至于书体都不再纯粹严守一家面貌,选择的对象也得到了全面开拓,从历代帖学经典到碑刻文字及古代民间书法,都不乏关注与涉猎取法者,并在取法的方法、深度、广度及取法的不同对象之间的融会方面都有所推进。

张胜伟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以王铎、傅山、赵之谦、康有为、何绍基等书风为基调创作的作品备受青睐;苏东坡及米芾书风的创作深化都在往质的方向追寻;借鉴别的书体特征,尝试进行跨界书体创作,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在历届“国展”投稿作品中,行书作品风格诸家兼备,形式多样,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既有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

有些作品文化缺失,存在着硬伤。如用错字、抄错、落字、文不对题、语不达意、繁简字混用等,弄错繁体字的写法和随性之作也在其中,如常见“曆和歷”“鐘和锺”“里和裏”“云和雲”的错误写法应引起重视,应遵循传统的书写规范。

李良东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有的作品丢弃传统,追求狂怪,夸张变形,过度拼接,任意使用非文房四宝材料,胡乱混搭颜色;一味跟风,纯粹临摹当代书家的风格。应注重追求形式与文本内涵的协调,拓展当代书法的审美空间。

当代书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可以借鉴,但不能一味模仿照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创作必须植根于传统,传统的功力越扎实,创新也就越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作品内在意蕴的追求也会明显推进。应随着作者技巧的纯熟,心态的自然与超脱以及对文化的注重与自觉,令作品生发出气韵、气息。

林景辉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在视觉效果上,我们提倡笔法、墨法、章法的多样性,也提倡追求个性,极力夸张、忽略笔法的线条、点画品质、形质是不行的。书法的内在精神,源于书家的技巧、笔力、性情、心胸、学养等,是自然生发出来的,线条和结体的质量是一个硬指标,是一切表现形式的根基。

做到不忽视风格的多样性,也要坚守有个性的追求,只要深入传统,有熟稔的笔墨功夫,个性自然产生。

三、要注意提高自身字外功的修养,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王道国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要注重外修内养,体会书法创作当中一直讲究的“气韵”,提升作品中的“文气”。精心处理作品中的疏密虚实关系,相互促进。“不徐不疾,官止神行,胸有成书,笔无滞体。行书之妙尽矣”。

要注意真性情的流露,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提升作品的神采和表现力,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境界的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

四、书写内容的选择。

在创作时如何选择高雅的诗词、歌赋、经典的名人警句尤为重要。

李国胜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我们提倡自作诗词、文章,但一定要注意文辞兼美,合辙押韵,合乎格律,具有人文内涵与精神境界,关注民生,歌颂祖国,内容表现正能量,这本身就是考察作者全面修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或者选取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优秀古今经典文学作品,或者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书写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延伸阅读:

刘山林(江苏) 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

行书王勃《滕王阁序》条幅 189cm×60cm

获奖理由:(提名评委:陈加林)

初看此帧作品貌似学赵之谦,近看亦有宋人意味,笔墨运用与结字构成俱佳。

此幅作品用笔方圆并备,其中锋用笔尤显主道,用笔缓而沉,含而不露,使转得宜,故而墨气氤氲,涵蓄力拔,使通篇稳实茂密,谨严厚重,散发出庄重、润泽、圆劲、典丽的古韵。在其牵丝映带中随之安顿,气机自出。

线的厚实与书写速度的掌控自如,寓静于动,用墨上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作品整体华滋厚重,整严劲健,寓平于奇,自然平缓中见奇崛,有滞而不浊,轻而不滑的视觉效果。

结字取斜势,随机映带,笔短意长,收笔处从容,神气四溢,显其活脱雅健,亦庄亦谐。章法上弥漫布置,不求大块面大空白,力避过分强调构成的“做作”。

作品创作过程:(刘山林)

此次准备投稿前,我认其了解征稿启事其体要求,然后从四个方面着手准备:

局部一

一、书体

近年来虽然我的楷书、章草、隶书、行草都入过国展,但小行草作品入选的次数更多些。

在创作作品的前一段时间,我还是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去临习古代经典,争取做到力避时风,意与古会。

二、材料

近年来流行一种电脑喷绘仿古做旧的纸张,虽然有人喜欢,窃以为终有做作之嫌,故不可取。使用名贵宣纸对于拙字实属浪費,至今不敢奢侈,写起来也有所顾虑,不能心手畅快。

数年前为教学购置的毛边纸因年久已变得细密古雅,几分钱一张,实属经济。况且用此纸创作已数次入选国展,继续用毛边创作未学不可。

墨汁选红星墨液,再以松烟研磨,增加了墨在纸上呈现的层次。

局部二

三、内容

除了自己作文,在我看来不宜选择过于陌生的诗文。因为数以万计的稿件要考虑到评委审读方便。

诗文要注意选用权威的版本,我这次书写的王勃《媵王阁序》就有两个版本,文章开头分别是“南昌故郡”和“豫章故郡”,我选拯了中华书局的版本。

动笔前对文本逐字逐句地作了阅读和了解,确保书写顺畅,字文合意。

书写完成后,突然担心评委老师会因版本不同而产生异议,考虑再三,便将作品薄托一层,在托纸左侧用朱笔小楷写下关于版本的注释。看似形式上的有意安排,却是无奈之举。

四、章法

多字数的作品如采用小块拼接成大幅肯定过于琐碎,所以我尝试用单张立式条屏。为避免过于迫密,适当换行另起,留出空白,力争疏密有致,便于欣赏。

局部三

”无意于佳乃佳”,书写应该是了无拘束,一气成,功大全在平时积累,不能临阵磨枪,刻意做作。

创作时,若一个内容反复书写,往往会越写越熟,流于媚俗,所以,我一般只写一到两遍,实在不满意,暂且放下,临临帖,过段日子再写。

不少朋友说我学苏东坡、赵之谦的书法,其实苏字我没下过多少功夫,赵字更是浅尝辄止,平常临习最多的还是二王法帖,只不过尝试性地运用了苏字的体势和赵字手札的灵动,安静自然地书写。

无奈生性愚笨,食古未化,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