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剑刚情柔 2019-07-03

怎样理解晋人尚韵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整理编缉 |《书法当代》 文章来源 | 网络

古书法理论中有这么几句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这几句话一般搞书法的人都知道。那么,这几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其实呢!这是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一段著名书论。由于对这几个朝代的书法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准确的概括,而受到后世的推崇。“尚”就是推崇,就是流行,就是时尚。也就是说,书法当时这么写就是时髦,进而形成这个时代的主流,后人在评价这个时代的书法时,也认为这种“风格”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

“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王羲之书为:“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肖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王献之书为:“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注:耐,能字之意。)二王书法艺术流露出的这种韵味风神,是以独具的艺术魅力,反映出晋代书艺的时代特征。

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在他笔下所呈现出的研美,流畅、欹侧和平正,潇洒律动的神韵,正是符合东晋士人书法家的思想和审美。王献之受其父书风的影响深远,更趋于研美和高逸。他所创草书连绵体更加拓展了书法的神韵和境界人尚韵在二王身上的体现是最高峰,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证明着一时期的书法风格思想。

东晋 王珣《伯远帖》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怀灌《用笔十法》和《玉堂禁经》,林韫《拨镫四字法》,以及最受后人推崇的《永字八法》和《五字执笔法》等。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在崇尚法度的风气之中,出现了森严雄厚的“唐楷”和豪放的“狂草”,体现了唐帝国开拓向上的精神。

唐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苏轼说:“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黄庭坚亦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米芾说:“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董逌亦说:“书法贵在得笔意,若拘于法者,正以唐经所传者尔,其于古人极地不复到也。”这些就充分表明了宋代书家们不泥古法,提倡适意的艺术主张,这种主张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虹县诗帖》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宋 苏轼《寒食帖》

宋 黄庭坚《诸上座帖》

宋 米芾《虹县诗帖》

“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即是认为字的结体形态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而古人笔法应恪守不变。赵孟頫的这个主张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元、明两代的书人大都是以唐人的笔法,写魏晋人书貌,形成了书法仅注重在字形上刻意求好的总趋势。

元 赵孟頫《前赤壁赋》

元 康里巎巎书法

文徵明《且适园后记》

当然了,梁巘这里提出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主要是对这几个时期书法特征的概括,并不是说韵、法、意、态在这几个时期里是隔绝而不相通的,也不是说这个时代的人都是这样写,如在“尚法”的唐代,也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尚意的作品。晚明时,傅山、王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的书法,是不能用“尚态”来评价的。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不仅有“意”,而且也重“韵”。只是它们没有代表时代的主流罢了。



褚遂良书法教学视频合集

真迹高仿

另一种视野看苏轼与米芾,孰高孰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手卷高清限量版》

兰亭乃第一行书,那第五行书是什么?

《王羲之经典手札高清限量版》


整理编缉_雪梨减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