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提到迷茫包括“不知道”和“我应该知道”带来的不安,常见原因包括缺乏充分信息和思维深度、缺乏主动认出的有效榜样、不敢真实带来的迷失感、核心使命与具体策略的混淆……还有什么可能性? 投入、挫折与承诺 我大学时也有一阵很迷茫的时期,对于毕业后要做什么没有任何方向。其实,在对未来没有方向的时候,我们主要有这几个选择: 1. 反正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还是先不做任何投入比较好,省得到时候用不上白费力,先混日子吧,连续剧和综艺节目多好看啊,可以帮我打发一天又一天呢。 2. 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尤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比如学生会/社团,比如兼职(至少能挣点生活费嘛),比如大公司的实习,估计对简历挺有用的。 3. 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且认真投入地做,不论它们是否有立刻显现的“用处”。 我选了第三种。 我从9岁就明白自己热爱写作,小学时在班上引领了一股写小说的潮流,其他人都很快放弃了,还有人跟我打赌我也会很快放弃,而我赢了。 18岁以前向杂志投稿总是失败,也是很沮丧的,但不管多沮丧,我对于所爱之事,就像对待生命一样,不会轻易放弃。 18岁以后,作品终于开始被纸媒接受了,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合适的新媒体。每笔几百元的稿费,对一个学生来说也是挺不错的收入。 是的,我很有写作天赋,可并不是有了天赋,就必然一路超级顺利,毫无挫折。 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多时候恰恰反映出我们对于所爱的承诺深度。 失败羞辱与避苦动机 很多人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热爱的事情,真是这样吗?还是他们不确定投入有多大可能有回报,回报是不是足够好? 没有风险的收获,真的存在吗? 有些人喜欢在微信上发“在吗”,其实就是想先得到回应的保障,再去投入。 我们是如何丧失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开始以不投入来自我保护的? 这跟我们失败时受到的羞辱分不开关系。 有些小孩子,天然地把“挫折”当作一种玩耍探索的过程,比如想把一堆椅子搭起来,搭不起来没关系,再试试别的方法呗,多好玩呀…… 可是很多大人都看不下去,要立刻跑过来教小孩该怎么搭。于是,本来探索玩耍的过程,变成了一件需要尽快达成“正确”与“成功”的事。 如果不马上成功,可能就会听到: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看人家谁谁谁……” “考这么低的分,还好意思笑?” “钢琴弹不好,没有资格玩!” 于是,做事的动机,从好奇与喜爱的趋乐,变成了“做好了才能不被羞辱”的避苦。趋乐动机与避苦动机,激活的是大脑的不同区域,后者往往会让我们处于一种持续的压力之下。 避苦/避免成本的动机,还会经常让我们把成本转嫁到别人身上——比如期待不熟的人投入注意力回复“在吗”,比如自己嫌查资料麻烦,就索取别人的时间精力来回答可以百度到的问题,比如通过破坏环境来节省公司成本……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尤其是那些一直以来,学习、工作、恋爱、婚姻都听父母安排或社会期待的“大小孩”。如果非让他们给一个答案,他们可能会说“就想在家摊着”——在家摊着真的有那么好吗?可能只是因为在家摊着可以避免痛苦吧。 如果你已经习惯被避苦驱动,而不太感觉得到趋乐动机,可以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事情,能给你哪怕一点点真正的乐趣?一时爽快,过后更加空虚的那种不算。 你愿不愿意每天花上哪怕十分钟来做这件事? 从一点点开始,也许你会发现,其实,你也有喜欢的事情。只是曾经的你,不相信乐趣本身是有意义的,不相信你值得纯粹的乐趣。 无用之事最有用 大学时,一天又一天地,在室友对着综艺节目狂笑的时候,我背上包去自习室,学习、阅读、写作,在心流中感到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消失,自习室关门后,在沉沉的夜色中走回宿舍,对自己的一天感到非常安心。 除了学校功课的学习,我还在自学法语。它开始得非常简单,大一上学期放假前夕,室友都走了,我一个人在宿舍看了一部法语电影《巴黎我爱你》,突然觉得法语太好听了!太好听了!我要学! 对,就这么简单,因为好听。有什么用?不知道。没关系啊,跟随内心的声音,真正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浪费的。 等到大二时,看到有公派奖学金去法国交换的机会时,才意识到,哇,还真的有用啊。 一个学期的海外交换,极大地拓展了我的世界,我在欧洲各国旅行,学会了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深度连结,对世界更加信赖,也在与各国口音的人的交流中,把英语从学院派练成了实战派。 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仍然不知道要做什么。有朋友随口跟我说“我觉得你可以去联合国”工作,没多久还真看到了一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公派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一年的项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 我申请这个项目的核心优势,是我有明确的对于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优先事项之一)的兴趣和相关经验——之前出于热爱去参与NGO性别平等工作的时候,我也根本没去想它会对我的简历多有用。 于是,我很轻松地在一群“只觉得联合国很厉害,但并不知道自己具体为什么要去”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在得知入选消息和正式开始的这几个月中(大四下与毕业后的暑期),我已经可以通过给身心灵课程做口译工作养活自己了,而口译工作的开始,同样不是刻意的…… 我出于兴趣去参加了一个艺术活动,翻译临时没出现,朋友就把我拉上台翻译了,台下另一个朋友觉得不错,就请我去他的工作坊翻译了。 口译的收入本来就不错,对于学生而言更是相当可观。我从来没有刻意去找普遍认为好赚钱的事情做,金钱却总是在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时自然到来。 我当时就很清楚,口译只是一个学生时代的过度工作,我真正的职业需要有更多的创造空间。 而我开始做性能量与个人成长的线上课程,仍然不是刻意的…… 有一天,一群女友抱怨自己的性生活不满意,我说那我给你们开个课吧,既然要开课,干脆开个公开收费的,于是,一切就开始了…… 当年我在性别NGO中开始探索性教育的时候,好像也没有想过靠这个谋生……只是我从不怀疑,对人们生命有贡献的事,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金钱回报。 绽放奇迹之花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出于兴趣去做一件事,享受认真投入本身,没去想能带来什么职业金钱上的好处,结果,好处就像蜜蜂被花朵吸引一样,自然地来到我的生命中。 当我们没有被某种很实际迅速的好处所诱惑、而自然向往的事情,往往与我们的热爱与天赋更加契合。 有时候人们希望站在起点就能一眼看到结果,得不到对结果的保证就不愿投入,于是,查看了无数条路,都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头而放弃,然后坐在岔路口,感叹人生好迷茫。 我是一个从小就非常清晰坚定的人,如果我要专心学习,其他同学在玩什么都诱惑不到我,如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我。而这种清晰坚定,在与信赖和臣服结合的时候,会绽放出奇迹般的花朵。 人生不可能100%按照我们头脑的期待发生。再厉害的头脑,视野也是局限的。 有时候,向“不知道”臣服,并在当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就是在浇灌奇迹之花的种子。 真心投入与全心信赖的频率,就像花朵的芬芳一般,会吸引美好。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更多关于真我、天命、职业与财富的内容,敬请期待本公号后续文章) |
|
来自: 茉莉7eo6t3y9 > 《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