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一个人从事写作,先不论你是写什么的,只要有了工匠精神,就不愁写不出时代精品。写作者不仅要开拓思想门路,创新突破,又不可贪多求快,好高骛远,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打磨作品。 写作依靠的是作品说话,艺术品质说话。你写的再多、再长不算,虽然写得少写得短,但只要你写的好,写出了精品,当然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关注度。一个优秀的作者,平日里的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对现实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对社会问题不断认真思考,其实都与写作相关,都是为了写好作品的准备功夫。人们称赞的“下笔如有神”,它正是来自“读书破万卷”。 文学写作也是一种劳动,一种手艺活。它需要写作者不能偷懒、投机,而是要下一番笨功夫。说到底,下这种笨功夫的人才是聪明人。写作并没有什么先天禀赋,也不存在什么秘诀,他写出经典之作,仅仅是因为他比别人多下了一些笨功夫。所以说,有些人把成功仅仅归结于抓住了好题材,或者运用了高超的写作技巧,而看不见作者在作品背后所下的那些笨功夫。 “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工出细活”,这种肯于花费时间,不怕吃苦受累的理念对于写作者应时刻牢记于心,并应付诸实践。当然,工匠精神也不光表现在“慢性子”和“笨功夫”上,更体现在作者勇于深入火热的生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过程中。这样,有了生活体验,再加上充分的案头准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水到渠成”,当你沉下心,创作的灵感就会如同泉水一样自然喷涌而出。 不难看出,“笨人”其实是“明白人”,绝非是真正的笨,只是他们不是朝秦暮楚,急功近利,不是靠题材,加点想象力,用点技巧,从而大笔挥洒,一蹴而就。要写出有厚重的有分量的作品,写作者只有于心上用工,才能让读者获得应有的艺术滋养,提升人生的境界。 说来说去,要使文学作品攀上高峰,说到底,取决于读者接不接受,认可不认可,喜爱不喜爱。而攀登文学高峰,实实在在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在具备专注态度、敬业精神、扎实努力基础上,还是那句老话,要花大气力,要下大功夫,笨功夫。 毋庸置疑,写作是一种日复一日,与日俱增的持续付出,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没有这种筚路蓝缕、艰苦探索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总之,或是在写作之前,对于要写作的题材长时间深入地挖掘积累,或者是在写作之中,对作品结构、语言反复地构思及推敲,或者是在写作之后,对初稿进行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润色。我想,有了这种精益求精的劲头,又何愁出不来力作、精品。 李旭辰丨写作也要有工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