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思明居士 2019-07-03

​想当初,北魏宣武帝元恪在位之时,恰逢南朝齐梁交替,政局不稳之际。元恪趁势南征,几乎把整个中原都夺了过来。

可等到尔朱荣乱政之时,北方开始大乱,而南方的梁朝却已经稳定了下来。在这种背景下,梁武帝萧衍打算北伐,动手把丢失的中原抢回来。于是乎,名将陈庆之横空出世。

帝以魏北海王颢为魏王,遣东宫直閤将军陈庆之将兵送之还北。——《资治通鉴》·梁纪八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陈庆之率军北伐,一举收复了整个淮南地区,并且越过淮河,收复了广阔的淮北地区。收复淮河流域之后,陈庆之又率领七千将士,一鼓作气攻入了北魏都城洛阳。

庆之以数千之众,自发铚县至洛阳,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资治通鉴》·梁纪九

陈庆之绝对是南朝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优秀统帅,但史书在记录陈庆之的战绩时,从来都不肯好好说话,而是喜欢编造各种神话。以至于陈庆之的地位被无限拔高,最后甚至到了夸张离奇的地步。

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梁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等

客观地说,陈庆之的战绩虽然了不起,但实在谈不上有多神奇。换言之,陈庆之可以算是名将,但在中国历史上,能与之比肩的名将并不少,超过他的名将也不是没有。

因为洛阳是北魏的都城,所以后世读者总喜欢把陈庆之收复洛阳的事迹吹得神乎其神,更是把收复洛阳的难度和战略意义吹得无比重要,这种做法实在是太离谱了。

关于洛阳和中原地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这个地区的象征意义远高于战略意义。甚至可以说: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可言。

在天下统一之后,洛阳自然可以作为都城,因为洛阳被称为“天下之中”,是中原王朝威服四方的象征。但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洛阳的地位就会下降,沦为一块鸡肋地区。

西晋灭亡后,洛阳的地位一直无法与长安和邺城相提并论,乱世枭雄们会围绕长安和邺城进行反复争夺,却很少有人会在洛阳一带大打出手。

随着魏孝文帝革俗汉化,北魏进入全盛时期,洛阳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可在北魏风雨飘摇的时候,洛阳的地位又一次下降了。

尔朱荣和高欢都是北魏末年的乱世枭雄,但他们从来都不认为洛阳有多重要,也都不愿意亲自坐镇洛阳。

了解到上述史实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陈庆之收复洛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战略意义。

更重要的是:北方当时的重要军阀尔朱荣并不在洛阳,陈庆之趁势偷袭,难度自然会降低一些。

而且陈庆之攻打洛阳的时候,一直都有带路党在前面引路。在攻陷洛阳之前,以元颢为代表的北魏旧势力一直与陈庆之维持着合作关系。

如果掐头去尾地看,陈庆之的北伐虽然算得上成功,却也谈不上神奇;如果完整地看,陈庆之的北伐恐怕只能算勉强合格,说成功都有点勉强。

无论我们把陈庆之的北伐说得多么了不起,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陈庆之的北伐只持续了三个月,然后就被尔朱荣打败了。

陈庆之的北伐,与前朝东晋的历次北伐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北伐的最大成就只局限于黄河以南地区(中原),从未越过黄河以北。而随着北军重兵集结,南军想长久占据黄河以南地区也是很难实现的。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史书习惯于把陈庆之的失败,归咎于元颢的从中作梗,如果不是元颢,陈庆之的北伐成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这种说法对也不对,我们先说不对的地方。

在此次北伐失败之后,陈庆之还活了十多年。如果陈庆之真有带领几千人打败十几万人的超能力,梁武帝萧衍没理由不派陈庆之继续北伐的。

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

在这种背景下,萧衍或许会给陈庆之配备更多的军队和更多的补给,以便陈庆之发挥更多的才能。可事实却是:陈庆之始终都是南梁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却再也没有直捣黄龙的机会。

对于这个事实,史书总是把责任归咎于萧衍晚年的愚蠢和糊涂。但只要我们看一下南朝历史,就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作为整个南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萧衍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是绝对不容低估的。

萧衍为什么只给陈庆之七千人,而不是三万人或五万人甚至更多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南梁出动一支庞大的军队,陈庆之肯定无法在北方立足。

元颢之所以能成功登基称帝,离不开南梁的大力支持。但问题是:南梁对元颢的支持只能停留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如果南梁派出大量军队支持元颢,结果会怎么样呢?

首先元颢就不敢接受这种援助,因为元颢很清楚: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南梁今天可以派出十万大军,热心地帮助自己,明天也可以用这十万大军吃掉自己。

而北方的各大实力派,也绝不可能支持元颢登基,反而会立刻与元颢划清界限。因为这支规模庞大的南梁军队,绝不会心甘情愿地跑到北方来替元颢打白工。

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中,北方各大实力派必然会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来自南梁的威胁。如果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就是南北乱战了,这并不符合南梁的利益,更不符合元颢的利益。

而萧衍只给了陈庆之七千人,还打着元颢的旗号,自然可以迅速在中原地区打开局面。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之所以会出现南北朝长期对恃的罕见情况,原因绝不是因为缺乏军事天才,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过于复杂,往前一步或后退一步都要反复思考,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

那是一个战争频繁发生的时代,那是一个对于权力平衡追求到极致的时代,那是一个对人性重重考验的时代,那是一个看不见前路的时代。

我认为:能够在南北朝那样的时代成为统治者,而且实现长期统治,必然要有非常优秀的个人素质。

从这个角度来看,南北朝的统治者虽然普遍名声不显,但显然要比明清时期的大多数统治者高明得多。明清的统治者之所以大多善终,主要得益于制度和生产力的进步,但他们未必能在纷乱如麻的南北朝闯出一片天。

陈庆之能在北伐过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拥有过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梁武帝萧衍梁制订了一个切合实际的战略。

七千人说多不多,可以被北方的大多数利益集团所接受;七千人说少不少,在名将的率领下,可以形成独立的战斗能力。

我认为:南梁在决定北伐军统帅和军队规模时,肯定经过了详细地分析和细致的规划。帮助元颢在北方打开局面没问题,努努力也能在北方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南梁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准尔朱荣的军事能力。趁尔朱荣奔赴河北平叛之机,陈庆之打下了洛阳。但尔朱荣本身也是一个军事能力超强的人,他迅速平定了河北叛乱,回师找陈庆之算账。

在这种背景下,兵力严重不足的客将陈庆之被打得异常狼狈,最终不得不削掉头发,假扮成和尚的样子逃回南方。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史书习惯于把陈庆之的失败,归咎于元颢的从中作梗,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分析一下有道理的地方。

如果元颢积极与陈庆之合作,陈庆之的确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败。可问题就在于:元颢为什么要积极与陈庆之合作呢?

南梁虽然国号为“梁”,却并不是梁山的梁,梁武帝萧衍更不是人称“及时雨”的宋江哥哥,他们怎么会这么热心呢?

元颢在南梁的帮助下成功复国,但南梁帮助元颢的动机却并不纯粹。基于南梁的利益,显然是希望借助帮助元颢复国的机会,趁势控制元颢新建的北魏。

对此,元颢肯定是非常明白的。他想中兴北魏,却并不想给南梁当傀儡。在这种背景下,元颢在登基之后处处掣肘陈庆之,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双方本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说得再难听一点,在北魏旧势力看来,陈庆之的军队就和传说中的鬼子侵略军差不多。当北魏旧势力得知元颢带着陈庆之回到北方的时候,所用的词是“入寇”。

魏元天穆将击邢杲,以北海王颢方入寇,集文武议之。——《资治通鉴》·梁纪九

日本人扶植汪精卫当总统,只是为了方便征服中国;南梁扶植元颢当皇帝,只是为了方便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权,进而光复中原、统一天下。

虽然一个是征服一个是光复,但这两件事的性质,在北魏旧势力看来是一样的。

汪精卫借着日本人的势头风光无二,于是成为了众人唾骂的汉奸;如果元颢借着南梁的势头呼风唤雨,那么在北魏旧势力的眼中,元颢和汪精卫之流能有多大区别呢(虽然他们不认识汪精卫)?如果元颢真的混成了汪精卫之流,他还怎么在北方登基称帝呢?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甚至都不需要说那么遥远的事,只要看看梁武帝萧衍去世之后的局面就知道了:萧衍的儿子和孙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纷纷向北朝寻求援助,而北朝也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

北朝援助萧衍的儿子和孙子们争夺皇位,当然不是发扬什么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只是为了在江南谋求最大利益罢了。后来的南朝之所以会越来越衰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在江南扶植了一个傀儡国家(后梁),而南陈直到灭亡,也无法占据整个江南地区。

只要厘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元颢绝不可能全心全意地与陈庆之合作,如果合作得过于投入,必然会使得自己“叛徒”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我们之所以会非议元颢,只是因为我们站在南梁的立场上看问题:元颢作为北魏皇族,居然不愿意和南梁实现全方位合作,我们都觉得元颢的良心大大滴坏。

这样先有立场再有结论的历史观并不可取,因为这无益于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历史。

详解陈庆之北伐:三个月迅速收复中原,却因兵力不足惨败于尔朱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