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音频,听主播朗读 新安吏 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注释 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更:岂。 次:依次。 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伶俜(pīng):形容孤独。 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旧京:指东都洛阳。 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赏析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