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浓烈的乡愁是什么滋味?读一读纳兰性德这首词就知道了!

 文化点心铺 2019-07-03

记忆中那深深的乡愁,总是萦绕于心,郁积于怀,挥之不去。对我们而言,无论身在何地,身处何乡,乡愁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经过多年打拼的我们,或许早已将他乡认作了故乡。然而,一提起记忆中的故乡,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满腹怅惘、失落和悲凉。

田园将芜,胡不归!记忆中的故乡日渐远去,我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安放。“乡愁”这个从古至今,被很多文人吟咏过的主题,传唱不衰,让多少人为之黯然神伤。今天,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关于“乡愁”的词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最浓烈的的“乡愁”是什么滋味?读读这首词就知道了。

长相思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在平定了三藩之后,康熙皇帝出山海关东巡,三月末四月初的时候到达了盛京,即今天的辽宁沈阳。按照满清贵族的习俗,他们一行人在吉林乌拉望举行了祭长白山仪式。纳兰性德当时是金刀侍卫,自然也要跟随康熙出山海关。

对普通人而言,追随天子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可是对纳兰性德而言,这其实是一次十分枯燥而痛苦的旅程。因为在纳兰性德的眼中,这些荣耀对他而言都是束缚人心的东西,让他一生都深陷其中而不的自由。这也是造成他一生痛苦的根源。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将士们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到达山海关时,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下片则侧重描写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外面风雪交加,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此时的故乡该是多么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夜晚来临,大家都睡下了。纳兰容若却没有休息,他走出帐外,放眼望去,只见夜色之下,上千个帐幕林立如小山,点点焰火在寒夜中闪烁不停。夜色一片漆黑,纳兰性德独立在风雪之中,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涌出无限的乡愁。

纳兰容若的故园在哪里呢?不是皇亲贵胄达官贵人聚集的紫禁城,而是梦里的江南。所以,身为正统满族贵公子的他,无视身份的高低贵贱,结交的好友几乎都是江南名士。为此,他建了渌水亭,把它布置成江南的山水园林。他虽生于北方,却揣着一颗南方文人的心。

纳兰容若的《 长相思》完全颠覆了范仲淹《渔家傲》里的慷慨苍凉,而是将边塞的雄浑与缠绵的乡愁相融合,即豪放又深情。因此,该词也得到了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大加赞赏,被认为是达到了“千古壮观”的地步。

对纳兰性德而言,他真正的精神家园是山水林泉,而不是高官厚禄,是自由自在,而不是高贵身份的束缚,是赤子的至诚纯真,而不是官场的尔虞我诈。这也是为什么纳兰性德能够很好继承宋词抒情写景清丽脱俗的原因。在纳兰心里,乡愁不在那富贵荣华中,而在那秀美清雅的江南山水中。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