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何会成为太监帝国?故意为之,却始料未及

 fxiaog 2019-07-04

宦官专政是明朝最大的特征之一,它以成祖皇帝登基为开端,在英宗时的王振与武宗时的刘瑾的推动下取得巨大进展,最终凭借魏忠贤的努力升级成为史无前例的“太监帝国”。朱元璋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苦苦打下的天下竟被一群太监掌控,想当初他为了防止宦官干政,不仅规定太监不准识字、只能酒扫侍奉,还严禁他们典兵预政、与朝中大臣往来。然而当这一切与他的三大政策相遇时就变得毫无作用。

一、杀戮功臣

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位不久就掀起了一场大屠杀。其中杀戮规模最大的则是胡蓝两案,据记载胡惟庸案诛杀人数达三万余人,而蓝玉案涉及人员也有上万人。这些数字太过于触目惊心,不禁引人深思:大逆不道之徒真有这么多么,是否存在受害无辜者?然而朱元璋才不在意这些,他“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愿放过一个”。说白了,他就是不相信任何人,只要有人威胁他的皇权或对他有一丝不敬,那么这个人就得死,而且他还采取连坐惩处。

这种举措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明王朝的政权支柱,而且开了明朝各代皇帝不信任臣僚的恶例。皇帝一旦不信任官僚大臣,就会发展自己的亲信,并利用他们去严密监视所有的臣僚。这时选择谁为亲信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这个亲信必须要依附于皇权,其次不必忌惮,而太监就成了最佳人选。所以自明成祖起,明朝历任皇帝就设立东西厂监视臣民,并以太监为提督。

二、实行分藩

封藩早已被时代所剔除,自秦国采用郡县制以来,凡是延用分封制的朝代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例如汉初的七国之乱。但是朱元璋不这么认为,他从另一个角度考量:凡采用分封制的王朝寿命都较长,不采用者很快就灭亡了。譬如“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当然他在考虑建藩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忽视其危险性,但他觉得稍加“顾施”即可避免。而且他还认为这种危险性不过是兄弟骨肉间的争夺,只要加强其子孙的血缘意识便可。然而就在他驾崩一年后,他的子孙便将其谆谆告诫“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意” 当成耳边风。

燕王朱棣与建文帝间爆发了“靖难之役”,战火持续了三年多,最后以燕王得胜而结束。朱棣夺得大权后就诛杀了建文帝时期的众多大臣,并延续他父亲朱元璋对大臣不信任的作风。另外又因为当初朱棣南下受阻时,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向他通风报信,最终方可直驱南京城。所以他对宦官十分信任,以至于将朱元璋为防宦官专权而规定的法制和祖训踢到一边。之后,明代宦官的权势有加无减,并最终演化成一幕幕宦官把持国柄,掌乱朝纲的政治局面,直到明朝灭亡。

三、废除丞相

丞相的废除直接导致皇帝政务繁杂,虽然朱元璋本人忙得不亦乐乎,但勤劳不是基因决定的,他的后世除成祖外几乎都倦政。不过他们越无心政务就越疑心人臣“不轨”,所谓“圣明深居日久,更防太阿旁落”。他们既怕臣僚们“黄袍加身”取而代之,又怕后妃、外戚干政,所以只能选择最可靠的宦官帮他们监视朝臣、处理政务。政务这一块包括内阁的票拟批红,简单的说,就是内阁票拟出的奏折文书最终需要太监审核方可通过。有了批红大权,宦官们可谓权倾朝野,整个朱明王朝除了皇帝以外都不得不听命于他们。

综上所述,朱明王朝最终成为太监帝国与朱元璋早期的这三项政策密切相关。虽然这一切都是他始料未及的,但是在他看来,朱明王朝是他朱家的私有产业,最终只要确保这份产业属于朱家即可。不论太监如何专政,他们的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换句话说太监越猖狂,皇权就越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