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还是约束?

 六六花 2019-07-04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孩子依赖父母,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会去适应原生家庭--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深远。那么,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就十分重要了。作为父母,该怎样拿捏关爱和约束孩子的尺度,从而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还是约束?

按照关爱和约束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养育类型分为四种:专制型、溺爱型、忽略型、权威型。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最具幸福感,也容易成为更好的自己。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强约束、弱关爱。他们强调孩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任孩子沦为成全父母人生的工具,使他们失去成为自己的权利。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自小便遭受更多拒绝、自我否定、恐惧和愤怒。在青春期演变成特殊情节,把对专制父母的情绪泛化到权威(比如老师、名人、警察)和异性(社交恐惧)身上。成年后,他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容易屈服于他人,难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找不到人生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孩子,一旦通过自己的力量摆脱了父母的掌控,那么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更加专制的独裁者--进一步影响自己的再生家庭。

溺爱型父母与专制型父母相反,对孩子强关爱,弱约束。 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然而这样的养育方式,一方面蚕食了孩子爱他人的能力,一方面也削弱了孩子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这种爱,实质是父母牺牲了规则和秩序,用讨好和贿赂的方式来捕获孩子对自己的认可。这样的孩子厌恶规则,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却要求他人对自己负责。当他们一旦在社会环境里受到约束和压迫,就缩回父母身边,始终难以自我分化、社会化。

忽略型父母对孩子弱关爱,弱约束。他们对孩子漠不关心,缺乏和孩子情感上的沟通,也很少为孩子设定规则。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存在感和归属感。 因为不曾体验过来自原生家庭的温暖和爱,他们也常常给人以冷漠的印象。为了寻找存在感,他们会表现得比较极端,通过问题行为或过度帮助他人的形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的孩子在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也容易成为忽略型父母。

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还是约束?

权威型父母是四种类型里最能为孩子创造幸福感的。他们对孩子强关爱,强约束。既为孩子设定规则、纪律和期望,又能给予他们理解、尊重和温暖;在为孩子设定规则时,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意见;给予期待时,又会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和支持。他们的养育政策是灵活机动的,当认为孩子突破界限是情有可原的,会听他们的解释,并调整相应策略。他们是怎么制定规则的呢?

  1. 为孩子设定界限。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属于父母的事,哪些是属于孩子的事。谁的事,谁负责。
  2. 对行为承担责任。父母要告诉孩子他需要承担什么后果,为什么要承担这个后果。
  3. 规则面前对孩子表达尊重。制定规则时与他们协商,解释为何要制定规则,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违反规则时,不是简单惩罚了事,而是耐心听孩子解释。同时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什么才是对的,为什么。
  4. 规则要有稳定性,执行规则要有坚定性。规则不能总是变化,会让孩子不知所以然。父母在规则面前要统一,而不是彼此对立,不然父母会在孩子那里全面失去应有的影响力,让孩子变得无法管教。
  5. 规则要有适应性,适当调整。所有的规则都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这些规则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调整,来满足他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还是约束?

参考书目:《原生家庭》沈家宏

公众号:六月离骚 (Lisao2019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