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见过最累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攻击自己

 wenxuefeng360 2019-07-04
我见过最累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攻击自己

01

你觉察不到的攻击性,正在伤害你

你有没有控制不住情绪时候?它是否给你带来过惨痛的后果?

今年4月在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

一位母亲在高架桥上停车,叫17岁的儿子下车,原因是儿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没想到儿子下车后径直冲到桥边,直接从几十米的大桥下跳下自尽。

这场悲剧,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事件中双方责任。但很多人也曾有过气急败坏,于是口不择言,说了不该说的话,做出极端行为后悔莫及的情况。

其实,当人遇到外界事物的与自我期待不符,产生的愤怒、拒绝、反抗甚至挑衅、破坏的心理,是一种本能反应。

心理学上把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我见过最累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攻击自己

这场悲剧中的母亲,正是外向外释放的类型,而儿子承载不了母亲激烈的情绪,只能攻击自己,从桥上一跃而下,令人惋惜。

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采取这样极端的自我攻击行为,但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

  • 面对对方激烈的情绪,敢怒不敢言,自己默默消化;

  • 明明受委屈,气得发抖,却往心里压,事后怪自己;

  • 经常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我贬低……

事实上,这些都是自我攻击性行为,但却往往被忽略。

习惯自我攻击的人,家人、朋友都在乎,却唯独不关心自己。多少次拒绝、反抗、愤怒都被压制住了,默默戒掉了情绪,越活越憋屈

然而攻击性可能被我们短暂压抑,但从不会真的消失。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

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你不能合理地表达攻击性时,意味着,你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最后心这把利剑最终会刺向自己。

02

如何安全地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有的朋友就问,如果忍受是自我攻击,会憋出病来,那我以后不需要再控制情绪了。

其实,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并不是让你任由情绪直接地伤害他人,过度的外向攻击性就变成了破坏性,将会破坏你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上文中的悲剧事件中的母亲正是如此。

我见过最累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攻击自己

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就是外向攻击带来的连锁反应: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我见过最累的人,每天都在拼命攻击自己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攻击性释放,潜意识会驱使他向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传递给“猫”一样的弱者后,最终反噬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弱者可能是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可能是同事朋友,而最有可能的,便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孩子。

如果你任由自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或者是“踢”别人,这只会让你的生活会充满戾气,并不能找到正确释放攻击性的方法。

攻击性,其实是中性的、原初的生命力,关键是你如何释放。心理学认为,攻击的指向有3种:

外向攻击——可以宣泄情绪,容易伤害身边人

自我攻击——抑制愤怒情绪,却极易自责自伤

隐性攻击——披着礼貌、友好外衣,却在无意中伤他人

攻击性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但可以被合理转化。

如何合理释放你的潜在攻击性,将攻击性转化为能量,第一步是要看清你自身存在哪种攻击。

弗洛伊德曾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研究甚至发现,这种攻击性如果始终无法消化,最终还会转向我们的身体,引发意想不到的大病。

看清自身的攻击性,了解不同的攻击性行为,帮助你调整发泄情绪的方式,更好地与他人、与自己相处;同时帮你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攻击行为,更好地保护自己。

那么你的潜意识中藏着哪一种攻击类型?你隐藏的攻击行为又有哪些?又该如何转化这些攻击性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