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王府:渗入高墙深院的历史(图)

 ZYL7166 2019-07-04

网易新闻

2012-06-18 08:22

在本市和平区重庆道55号,有一处始建于1922年的院落,由于清朝最后一任庆亲王载振曾在此生活,它被天津人称为“庆王府”。近百年的岁月中,庆王府历经了数次更迭与变迁,灰色的石质高墙,黑色的欧式铁门,尽职尽责地锁住了这座院落内的沧桑,让世人只能伴着每年5月由院内飘散出的阵阵槐花香,想象那院落中的人与事、景与物。

如今,作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重庆道55号经过整修,连同旁边的山益里,以“庆王府”的姿态向人们敞开了大门。

伴琴主人的

“十七级半台阶”

推开沉重的欧式铁门,一座充满着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为混合结构,墙体用中式青砖砌筑,外檐为水刷石,环绕四周的宽阔回廊和高耸的立柱,搭配着蓝、绿、黄三色中国传统琉璃栏杆,无一不彰显这座建筑主人的身份与财力。然而,这座建筑的建造者和第一任主人并不是庆亲王载振,那么谁还有此等的“身价”呢?

他便是原清宫太监大总管“小德张”。小德张,原名张云亭,字祥斋(1876—1957),以清内宫排列“兰”字,序名张兰德,宫号“小德张”,直隶静海(现天津市静海县)人,清宫最后一任太监大总管。

在清宫任职时,小德张就显示出他过人的建筑天分,据说他曾经为隆裕太后出了个新奇的“点子”:紫禁城的延禧宫屡遭火灾,应该建一座“镇物”压一压。按“五行”之道,传统的镇物很多,但隆裕太后都摒弃不用,采用了小德张的献策。于宣统元年(1909年)下懿旨在延禧宫建一座3层西洋式的建筑水殿。据《清宫词》、《清稗史》记载,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之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一一可数,荷藻参差,青翠如画。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事实上,该殿所有架构均为铁铸,整座建筑大都以汉白玉砌成,很少用砖,外墙雕花,内墙贴有白色和花色瓷砖。可惜,因国库空虚,水晶宫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小德张携大量资财和家人奴仆来到天津。1922年,他在英租界剑桥道也就是现在的重庆道上购得一块地皮,开始大兴土木,一年多后,一座恢宏气派的宅邸拔地而起,成为租界地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在这里,他将所有的聪明才智和大笔的财富都给予了这座建筑,造就了传世之作。庆王府,当时应称“张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两层外檐均设通畅柱廊,建筑形体简洁明快。室内设有共享大厅,大气、开敞,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水刷石墙面与中国传统琉璃栏杆交相辉映,门窗玻璃上比利时工艺雕琢的中国传统花鸟栩栩如生,是当时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

据传,当年建造时,小德张不但亲自设计,还常常亲自监工,尤其是打地基的时候,不惜花重金赏赐工人,保证质量,因此宅邸极为稳固。

通向王府主楼的大门前,有一座宝塔式的十七级半台阶,第一级台阶明显比其他矮了许多,如此恢宏精致的建筑,怎么会允许有这样明显的疏漏呢?原来其中暗藏玄机。皇家九五之尊,皇上甚喜“九”,而九、十八皆为皇帝御用。小德张在兴建房屋时讨了一个巧。小德张虽曾经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仍然不敢逾越皇权,于是动了点脑筋,将自己入户台阶建为十七级半。看似十八级,实则矮了半分。

进入门厅,四扇紫红色的木门迎面而来,正反八幅油画内嵌于门框上,描摹为中国山水图景。再向里走,隔扇门的木头雕花为旧时纯手工雕刻,画面皆为祥瑞花式,荷花、梅花、牡丹点缀其间,正门所对隔扇门上方所雕“揽柿图”,图中众人在柿树下揽柿子,“柿图”谐音“仕途”,寓意不言自明。而雕花木门所镶嵌的压花玻璃,内压的花卉均为鲜花。门上方所镶嵌的丝状玻璃隔扇为纯国外进口,细细的丝状玻璃编织为布状,并且绘制有中国山水图景,此种掐丝琉璃可通风、透气、采光,现代工艺已经很难再做出如此精巧的作品。

此外,上刻“壬戌仲秋伴琴主人”的彩色玻璃也格外引人注目,透明雕花晶莹透亮,笔法细腻纯熟,据传为意大利进口。“伴琴主人”为小德张雅号,小德张将自己的雅号刻在上面,并且绘制了玻璃上的山水图画。近距离仔细观察会发现,上刻的“人”字多两撇,之所以如此,就是小德张为了区分这是他本人所绘。

庆亲王的

“大清遗梦”

门厅左手边,穿过厚重的雕花木门便是客厅,如今的客厅里新添置了一幅庆亲王载振参加英王加冕仪式的巨幅油画,宏大的场景仿佛诉说着这幢老宅第二任主人叱咤风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载振,清末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之子,封贝子爵位,历任镶蓝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正红旗总族长等职。载振先后三次作为清廷专使出国,考察世界,了解欧美和日本的社会文化。1902年,载振赴英、法、比、美、日五国考察归来,两次获慈禧太后召见,他面陈发展商务的迫切性,建议设立商部。1903年,清廷发布振兴商业上谕,在中央设立商部,载振出任第一任商部尚书。1917年,奕劻去世,根据《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黎元洪颁发总统令,载振承袭庆亲王,遂成为名副其实的末代亲王。

由门厅进入中庭,视线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型剧院,这个高12米、面积350平方米、呈四方布局的空间,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其他房屋在其四周依序展开。中庭二楼回廊的栏杆,由蓝、绿、黄三色,196根六菱形琉璃柱合围而成,蓝、绿、黄三色皆为皇家御用。而这些琉璃柱更是当初小德张从皇宫中运载出来的,可谓根根琉璃柱都保留着皇家血统。两盏据说来自德国的葡萄造型吊灯从楼顶垂下,依然流光溢彩、魅力十足,点亮时葡萄珠晶莹透泽,鲜艳欲滴。这些精美的建筑元素在此次整修中得以完好保护。

1925年,载振迁居天津,买下了小德张在原英租界剑桥道的这座宅院,他远离政治,并在这里度过了晚年的寓公生活。于是,这座宅院便得名“庆王府”。平时,载振就是在这座庆王府中玩花鸟、宴宾客、办堂会。传说载振50岁生日那天,在大厅安装了活动小舞台,请来京津著名京戏演员,演出京戏堂会,大宴亲朋好友,一天的费用高达1700块现大洋。站在这样的中庭之中,记者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奢靡,与灯影交错背后的无奈和叹息。

载振购得此楼后,除建筑加盖一层作为影堂之外,其余部分没有做太大改动,只在内部装饰上做了些添置。载振的孙女金婉茹曾在此生活了17年,据她回忆,除一些固定的家具之外,大多原先的用品已经不在了。然而三楼两间房间各有一金丝楠木隔断,一为垂眉罩,一为落地罩,却保留了下来。这两扇隔断为双面透雕,当时由载振聘请散落在民间的宫廷造办师亲手打造,雕工流畅,技法娴熟。落地罩为渔、樵、耕、读、商等劳作图景,祈求子孙平安,富贵吉祥。

从1926年到1947年,载振在庆王府共居住了21年。在津期间,载振和津门买办高星桥合办“新业公司”,并投资30万元和高星桥合股兴建了法租界的劝业场、交通旅馆、渤海大楼三处大楼。

采访中,金婉茹描述了自己当年的生活场景:我是1922年生人,我4岁的时候和家人来到天津,大概是1926年到重庆道55号。当初的生活主要是念书、听戏,家里人平时都不怎么出门,出门大多数都是因为听戏。我父亲(溥锐)带着我和我妹妹住在主楼一层,祖父(载振)、大伯父(溥钟)一家和叔叔(溥铨)住在主楼二层。房子里有暖气,但是不怎么暖和,家里有小锅炉,平时用煤烧锅炉供暖。

进院子右侧有一排平房,那里是厨房,平时厨子在里面做饭,然后送到主楼半地下室里的小屋,用摇筒传送到饭厅。当时孩子们读书就在进院子左侧靠院墙的一排中式平房里,现在那里早已经变了模样。

当时院子里有花园,里面有水池喷泉和假山,假山上有亭子,现在假山还在,喷泉稍有变化。院子里最后面有一排平房,是女佣住的;主楼的半地下室是一圈房屋,是男佣住的。

“洋灰陈”打造

的“白领公寓”

来到庆王府顶楼的露天平台,俯首向西望去,有一片红顶青砖的三层联排别墅式楼房,每个门洞自带一个精巧的院子,与庆王府的气派相比颇有些小资情调,这便是山益里。据金婉茹回忆,她和家人住在重庆道的时候,周围还没有房屋,她8岁的时候,山益里还是网球场,小孩儿经常在外廊上看英国人打网球,后来周围才逐渐建起房屋。

可见,当年重庆道附近的房地产经济可能也因为这座“庆王府”而红火了起来,不知那时的广告中会不会有“毗邻王府,尽享皇室气派”一句。

山益里1919年填土垫地,1937年建房成巷。建房人和设计人均为“洋灰陈”家族陈一甫、陈范有、陈达有父子三人,取名为三益里。1982年因重名,取“三”之谐音“山”变更为现名。山益里共有33幢3层楼房,砖木结构,木质门窗,坡屋顶,设施完善,住用方便。当年建设它的“洋灰陈”家族将山益里作为房地产项目出租给当年的“白领一族”,如今它已经作为庆王府的一部分,以酒店式公寓的形式对外出租,可以说是恢复了它的本来功用。

提起“洋灰陈”家族,不得不让人想起“中国水泥工业的先驱”、“中国拉贝”等头衔。陈序宾、陈一甫、陈范有、陈达有是祖、父、孙三代致力于我国民族水泥工业的著名实业家,投身我国水泥工业80余年,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陈一甫于二十世纪初主持创办了启新洋灰公司,曾任公司总经理。陈范有为陈一甫长子,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后进入启新洋灰公司。陈范有还自己设计和督造了山益里3层楼房、现在成都道20—22号和唐山启新洋灰厂8号窑。

陈范有的家在天津,但其业务却远在唐山和南京。1935年,陈范有任江南水泥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主持负责建设南京栖霞山江南水泥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炮火在沪宁一带蔓延。当时江南水泥厂设备已安装完毕,正在试机。江南水泥公司董事会态度十分明确,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并制定了“以夷制夷”的方略。1937年10月23日,陈范有写信,明确告诉厂领导:“吾厂拟开机之事,请暂时勿对外宣传”,这就为以后实行“以夷制夷”的方略设置了前提。以后公司委派江南水泥厂主要设备制造商德国方代表卡尔·昆德为代理厂长,丹麦国方面代表辛波进驻该厂,以债权人身份,保护尚未投产的该国财产,与日本人周旋。此时,日寇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江南水泥厂成了难民避难的场所。卡尔·昆德、辛波和留厂的中国职工组成护厂队,挂起了德国和丹麦国旗,先后收容了三万余难民,成为中国人办的南京市最大的难民营。1938年3月19日,陈范有亲笔写信指示江南厂领导“吾厂难民日增,似宜设法救济”等语,成千上万难民被拯救,成为江南水泥厂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谱写的令人称颂的篇章。抗日战争期间,江南水泥公司主要董事颜惠庆、袁心武、陈范有等面对日本人的恐吓、威逼、利诱,屡拒开工。最终日军实行强暴手段,通过汪伪政权掳去主要机器设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抗战胜利后,江南水泥厂被国民政府选定为遣送日本战俘的集中营。抗战胜利后,陈范有兼任江南水泥公司总经理,又担负起重建江南水泥厂的重任,并于1950年投产。该厂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

修复中重现

的历史印迹

解放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为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点。1991年,庆王府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庆王府被确定为天津市特殊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2010年6月,按照市委、市政府“保护历史风貌建筑,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工作部署,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THARD)依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有机更新”的原则,开展了庆王府整修工作。在天津市国土房管局带领下,THARD与SURV、CCA、Rockefeller、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天津住宅集团等40余个团队,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庆王府的整修工作。

为保护建筑原有构件,整修过程中对中庭水磨石地面、木地板、木门、门槛、彩色玻璃、葡萄吊灯等均做了妥善保护,院内喷泉及珍贵树种使用绿色安全网进行保护。整修前,庆王府原主楼地下室防水功能丧失,严重破坏整体房屋结构,整修中对地下室墙面采用更换预置防潮板、面层增设防水的做法。原主楼大部分墙体存在碱蚀现象,碱蚀最大面积约为20平方米,碱蚀最大深度为30厘米,采用局部掏砌的传统修缮工艺进行加固,墙角处存在明显裂缝的部位,采用“混凝土板带”加固工艺,结构柱体则采用SCM灌浆料技术进行加固。SCM灌浆料采用特制胶凝材料、膨胀剂、外加剂以及精选天然集料等配制,由于它高流态、无收缩的特点,对于老建筑砖墙松动具有较好的粘结、填补作用。特别是此材料具有凝结速度快的优点,在浇筑24小时后就可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极大地减少了安全隐患。

为满足现代使用功能需要,整修过程中对主楼原有给排水系统进行了提升改造,空调系统的改造最为复杂,原有普通壁挂式空调,使用功能差,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整修过程安装了VRV变频一拖多空调系统,终端则采用了旋流风口和线型风口等高端产品。

庆王府的水刷石外檐是建筑的一大特点,为了最大限度恢复建筑外檐的原真性,风貌整理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对外檐水刷石材质进行了物理检测和化学分析,对保存完整的外檐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砂岩清洗注射法进行清理,破损部分严格按照材料配比表进行修补,使修缮后的墙面不但显现出原有的肌理色彩并且达到了高度的协调统一。

庆王府内木楼梯过陡,为方便残疾人使用,保证老人及儿童的安全,在不影响主楼结构的前提下,按照可逆原则,在主楼西侧增设无障碍电梯。拆除了三层屋面卫星天线等附加设备,新做屋面防水,混凝土浇筑加固。

由于年代的更迭、地震的影响,园林景象变得十分凌乱。风貌整理公司依据小德张和载振后人的记忆,采取局部堆山、水法恢复等手段,改造了假山、喷泉等主要景观,增加了德国线型排水系统和隐蔽式草坪喷灌系统。整修过程中保留了原有植物并新增玉兰、平顶松等名贵树种。如今的庭院又恢复了往昔的郁郁葱葱,流水潺潺。

此外,在整修过程中,庆王府还给了我们一些意外的惊喜。整修主楼二层载振三子溥铨的卧房、中庭回廊和楼梯顶部时,在对墙体层层剥离过程中,发现了底层珍贵的彩绘。通过数十次剔、擦和清洗工艺,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得以局部保留。

在中庭二楼回廊的墙壁上,建筑始建时的铜制消防龙头格外引人注目。这一“二十世纪初”先进的消防设施,在当时租界地的住宅中也实属罕见。遗憾的是,岁月流逝使得原有的消防体系无法使用,这支消防栓只能陈列在这里供人们追忆与品鉴。在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帮助下,整修中增设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火栓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建筑,提高了建筑消防安全等级。

在保护与利用中

品读城市文化

如今,庆王府与毗邻的山益里已共同打造成为集餐饮、休闲、住宿、会议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由国际知名管理公司CCA集团负责日常运营,向社会各界敞开了大门。

采访中,记者看到,历史上曾经用来举办堂会的王府中庭正在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中式婚礼,时空交错中仿佛窥见了歌舞升平的旧时光景。原先作为载振的花房、解放后被改造为办公室的一排附楼,如今已换上新颜,一边作为庆王府历史展览馆展示与王府有关的图片资料和历史实物,另一边作为红酒吧、雪茄吧和王府公馆大堂。花满钵、酒满瓯、书满架,这里变得现代,却未丢失它固有的闲适,仍然保留了曾经的疏懒。人们在这里驻足、小憩,感受王府的沧桑与历史;品一杯香茗、尝一份甜品,书架上取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享受这里特有的阳光与惬意;如条件允许,约三五好友或带上家人,来王府公馆小住几日,举步间便可远离高楼大厦的喧嚣,欣然享受老街区里的悠闲时光。一座庆王府,保持着自己的气派与尊严,却也和着时代的足音,拥有了更多的内涵。

历史风貌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城市资源,近年来,在“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指导下,已经有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助推天津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记者了解到,在对庆王府这样的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确保建筑使用过程中不改变风貌,不过度损坏,还要适应现代使用功能需求;既要注重建筑历史人文信息的挖掘和整理,又要发挥传播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建筑利用过程中的业态选择既要与历史街区整体结合考量,又要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增加历史街区整体活力。庆王府,作为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又一次尝试,摸索着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

作者:胡春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