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泰阳汉子 2019-07-04

关于信息的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在;有人认为信息是存在于物质与意识之间实观而不实在的东西;有人认为信息是与物质和精神并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认为:信息是系统状态的组织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标志。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对于信息的本质认识或概念定义就不同。然而,世界是统一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虽然人们从不同角度可以形成信息的不同定义,但是各种定义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信息的数学定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在其著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建立在概率统计模型上的信息度量。他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些不确定性包括时间、空间、品质、风险、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信息量是一个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物理量。不难发现:申农对于信息的定义,完全是基于数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得出:

信息的数学定义:信息就是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

这里的“系统”实际上就是“事物”。统一价值论认为,事物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整体性、规律性、系统性。与此相对应,信息也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类信息、整体性信息、规律性信息、系统性信息,它们分别用以消除属性不确定性、整体不确定性、规律不确定性和系统不确定性。

信息的数学定义如下图:

二、信息的哲学定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会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相应的主观反映,从而构成信息。由此可以得出:

信息的哲学定义:信息就是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全新主观反映,或者信息就是新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信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即形成新事物的认识;二是,事物在人的头脑产生全新的反映,即形成事物的新认识。这两种情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事物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整体性、规律性、系统性。与此相对应,信息也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类新认识、整体性新认识、规律性新认识、系统性新认识,它们分别用以形成属性的新认识、整体的新认识、规律的新认识、系统的新认识。

信息的哲学定义如下图:

三、信息的价值定义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类之所以发现、掌握与运用各种信息,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在于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由于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信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由此可以得出:

信息的价值定义:信息就是能够增加事物价值量的主观认识。

事物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整体性、规律性、系统性。与此相对应,信息也可分为四个层次:属性类主观认识、整体性主观认识、规律性主观认识、系统性主观认识,它们分别用以提高属性的价值量、整体性价值量、规律性价值量、系统性价值量。

信息的价值定义如下图:

四、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申农阐述了信息的数学定义是“消除不确定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的价值定义就是“增加事物的价值量”。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消除不确定性”等同于“提高确定性”。确定性是指事物出现的概率,不确定性是指事物不出现的概率。显然,两者之和为1(即100%),即两者为互补关系。提高确定性,就等于减少不确定性;相反,减少确定性就等于提高不确定性。由此可见,“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提高确定性”。

2、“提高确定性”等同于“增强有序性”。每个系统都由许多元素组成,而每一个元素可存在若干个逻辑的、时空的、物理的参量来决定其存在状态或运动状态。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都能够按照特定的规则(如数学规则、逻辑规则、物理规则或生命规则)来进行排序,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没有任何数学规则、逻辑规则、物理规则或生命规则,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无序的;许多情况是,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于完全确定与完全不确定之间,或者说介于完全有序与完全无序之间,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由此可见,“提高确定性”就是“增强有序性”。

3、“增强有序性”等同于“增加价值量”。系统的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与功能有序性两种。其中,以数学规则、逻辑规则或物理规则所确定的有序性,就是结构有序性;以生命规则所确定的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显然,对于非生命系统为主体来说,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结构有序性”;对于生命系统(如动物、植物和人类)为主体来说,系统的有序性是指“功能有序性”。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参量”来描述一个系统宏观有序的程度,并用所谓“长寿命”的序参量作为参量,通过“伺服原理”来最大限度地消除方程中的大量自由度。显然,“序参量”只能用来反映系统的“结构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来反映系统的“功能有序化程度”。功能有序性是一种特殊的“活”的结构有序性,而一般的结构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的物理学本质就是“广义有序化能量”,它包括“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两个部分,其中,“有序化虚能”就是能够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有序化实能”,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实能。功能有序性可分为直接功能有序性与间接功能有序性,其中,直接功能有序性可采用“有序化实能”来描述,间接功能有序性可采用“有序化虚能”来描述。总之,对于生命系统来说,“增强有序性”就是“增强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有序化实能”与“有序化虚能”,就是“增加价值量”。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五、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信息的哲学定义是“人脑对于事物的全新(正确)反映”,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的价值定义就是“增加事物的价值量”。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1、“形成正确反映”等同于“形成正确决策”。正确的决策取决于充分而正确的反映。人的决策过程可分解为五步:首先,通过感觉系统对各种事物的属性进行感觉,以构建正确的感觉数据库;其次,通过认知系统把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探索各种事物的整体性、规律性与系统,以构建正确的认知数据库;第三,通过评价系统(包括需求系统、价值观系统和情感系统)对每个事物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种事物的价值量、价值率和价值率高差,以构建正确的评价数据库;第四,通过意志系统对每一种行为方案(包括超复杂行为、复杂行为、简单行为、具体动作等)的价值关系进行计算,以构建正确的行为数据库;第五,根据“最大价值率法则”(或利益最大化法则),选择出具有最大价值率的行为方案。显然,只有“形成正确地反映”(包括正确感觉、正确认知、正确评价、正确策划四个方面),才能“形成正确决策”。

2、“形成正确决策”等同于“形成正确行为”。有了正确的决策,就可以使行为方案具有充分而科学的信息依据,从而大大减少行为过程的盲目性。而且,人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分阶段、分层次地反馈行为结果,针对不断变化的行为对象、行为环境和行为主体,及时地修正和调整行为方案。行为方案的实施过程与修正过程通常是同步进行的,此时人脑中的感觉数据库、认知数据库、评价数据库、行为数据库时刻进行着数据交换与数据变更,并保持着动态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形成正确行为”。

3、“形成正确行为”等同于“增加价值量”。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最大价值率法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的价值资源得到最大限度、最快速度的增长。因此,行为的正确性与否,完全取决于该行为结果是否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增长。显然,价值增长的速度越快,行为的正确性就越高。

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六、正信息与负信息

信息可分为正信息与负信息。信息有数学定义、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三种类型,同样负信息也有数学定义、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三种类型。

负信息的数学定义:负信息就是提高事物的不确定性(或消除系统的确定性)。

负信息的哲学定义:负信息就是事物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全新错误反映。

负信息的价值定义:负信息能够降低事物价值量的主观认识。

(一)负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负信息的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是:提高不确定性等同于降低确定性,降低确定性等同于降低有序性,降低有序性等同于减少价值量。

负信息数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二)负信息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

负信息的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是:错误反映新事物等同于形成错误决策,形成错误决策等同于形成错误行为,形成错误行为等同于减少价值量。

负信息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的逻辑联系,如下图:

七、价值转化定律

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的生命过程要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消费过程、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

1、消费过程。人的消费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部分:一是代谢性消费过程,即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二是生理性消费过程,即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三是个体性消费过程,即安全健康类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四是社会性消费过程,即人尊自尊类价值转化为劳动价值。如下图的上半部分。

2、生产过程。人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性生产过程,即个体性生产价值转化为等效劳动潜能;二是社会性劳动过程,即社会性价值转化为等效劳动价值。如下图的下半部分。

3、劳动过程。人的劳动过程就是整合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它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部分:一是代谢性劳动过程,即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二是生理性劳动过程,即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三是个体性劳动过程,即整合个体性生产价值与劳动潜能并转化为劳动价值;四是社会性劳动过程,即整合社会性生产价值与劳动价值并转化为使用价值。如下图的中线部分

人的生命过程(即个体价值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消费过程、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三者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刻也不能停顿。这三个过程一旦出现短暂的停顿,人的生命系统就会立即崩坍。

个体价值系统的循环转化运行图,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价值转化定律: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四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类价值)、两种生产性价值(即个体性生产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四种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循环转化的过程。

八、价值三大定律

通过分析信息在生命系统中的价值作用,可以得出价值三大定律。

(一)价值源泉定律

根据信息的数学定义、哲学定义与价值定义,可以得知:生命系统中,由于信息的作用,减少了各种生命要素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各种生命要素的有序性,增加了生命系统的价值总量。总之,生命系统中价值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完全是由于信息作用的结果。由此可得:

价值源泉定律:生命系统中,价值总量的增加,完全是由于信息注入的结果;价值总量的减少,完全是由于信息流失的结果。简而言之,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价值守恒定律

信息可分为正信息(或正向信息)与负信息(或负向信息)两种。其中,正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或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负信息的本质就是增加或提高系统的不确定性。系统中,负信息的输入过程可以看作是正信息的流失过程。如果系统既没有正信息的作用,也没有负信息的作用,其价值总量必然会保持恒定不变。由此可得:

价值守恒定律:当生命系统有信息输入时,该生命系统的价值总量将会不断增长;当生命系统有信息流失时,该生命系统的价值总量将会不断减少;当生命系统既没有信息输入,也没有信息流失时,该生命系统的价值总量将会保持恒定不变。

(三)价值转换定律

根据“价值守恒定律”,生命系统如果没有信息的作用:在所有的消费过程中,消费性价值转化为相应的过渡性价值时,既没有价值量的减少,也没有价值量的增加;在所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性价值转化为相应的等效过渡性价值时,既没有价值量的减少,也没有价值量的增加;在所有的劳动过程中,一种过渡性价值转化为另一种过渡性价值或使用价值时,既没有价值量的减少,也没有价值量的增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信息的作用,人类所有的价值转化过程与价值转化系统都遵循“等价转换”的基本原则。由此可得:

价值转换定律:如果存在信息的输入,生命系统的消费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将会遵循“增值转换”的基本原则;如果存在信息的流失,生命系统的消费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将会遵循“减值转换”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信息的作用,生命系统的消费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将会遵循“等值转换”的基本原则。

在远古时期,信息的形成、积累与传播速度非常缓慢,人类长期生活在低层次的水平上,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生活质量,或是生产手段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地长期维持在相同、重复、简单再循环的状态,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做相同的事,所获得的食物只够自己勉强维持简单的生存之需,没有剩余产品,也没有闲暇时间,这个时候,人们的生命过程(包括消费过程、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基本上都是处于简单循环状态,个人的价值系统或社会的价值系统基本上都是处于“等值循环转化”的基本状态。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重大改善或重大灾难,个体系统的价值流量与社会系统的价值流量都是恒定不变的,而且子子孙孙循环不止。如果遇到了好的年景或好的自然环境,即“自然信息”出现正值,就会适当有限地增加人口规模,或者适当提高生活质量;如果遇到了坏的年景或坏的自然环境,即“自然信息”出现负值,就会适当减少人口规模,或者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对于确定的、已经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完全适应了本地自然环境的人群来说,“自然信息”的价值总量为零。只有到了语言和文字(即规范化的交流符号)出现以后,信息的生产速度与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才使人类突破了“价值守恒定律”的约束,迅速地提高其价值层次,丰富其价值形式,增长其价值流量,扩展其价值范围,才使人类快速进入文明时代。

不难理解,价值三大定律所阐述的基本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能量守恒定律”与“价值守恒定律”的对比,如下图:

九、信息的作用过程

信息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信息注入阶段。生命系统注入信息后,其内部要素或外部行为受到一种附加的引导作用和制约作用,从而在时间有序、空间有序和逻辑有序等方面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改善了各内部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协调性和相干性,提高了有机系统整体的功能效应,使系统所输出的价值量大于它所输入的价值量,从而产生价值增值。

2、信息衰减阶段。随着信息的不断作用,信息的价值总量不断增长,但是,在“价值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信息的边际价值量逐渐下降,直至降到零,此时,信息就逐渐转化为“常识”,并融化于生命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中。

几点说明:

一是,信息的流失过程就是负信息(或错误信息、假信息)的输入过程。

二是,“信息流失”与“信息融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将会导致生命系统价值总量的减少,后者将会维持生命系统价值总量的不变。

三是,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价值增长的价值。

四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信息的价值增值功能不断衰减的过程,直到信息被所有生命系统所接受、所复制,并融化于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中,那么信息就不再具备价值增值功能。

五是,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由近至远、由浅入深而逐渐展开的过程,信息的价值量是一个由大逐渐变小的过程。

十、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目前,“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已经被理论界公认为普遍真理,但是至今没有任何人来论证它。而且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理论界也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只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根据“价值源泉定律”,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统一价值论认为,信息不仅是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这虽然是一个最普通、最简单的“常识”,却是一个天大的谬论。如果没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大量积累,人们就无法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途径和使用方法,那么,许多自然资源就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这里要注意,“使用功能”与“使用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使用功能”但不具备稀缺性的事物(如空气、阳光和水),并不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主要由“稀缺性”来决定,而一切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完全是由人类劳动直接或间接所创造的,因此一切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完全由人类劳动创造的。

信息的基本来源有两条: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由于生物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往往以万年为单位来计算,相比人类劳动所积累的信息量来说,以生物进化方式所积累的信息量非常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以生物进化方式所积累的信息,却是人类一切价值产生的原始基础。

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人类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如果不考虑生物进化的因素,“信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参考资料:

1、统一价值论,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2、数理情感学,仇德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机器人,仇德辉著,台海出版社,20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