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珍。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 永樂宮的建築、壁畫、園林,各個都是規模宏偉、氣勢龐大,藝術價值極高,就現存的四座殿堂建築以及建築上的所有裝飾,已是足供考究由宋、金至元初,建築技術演進的重要資料,而四座殿內滿布着精美絕倫的壁畫尤為寶貴傑作,主要以“三清殿”中的《朝元圖》為最。 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人物的服飾圖案在整幅壁畫中佔據了很大面積。壁畫中人物服飾的造型、裝飾均秉承了唐宋兩代的風格特徵,壁畫中氣勢宏偉的群神朝拜圖更是古代皇家禮儀的輝煌再現。 ![]() ![]() 裝飾作為一個時代特有的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它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歷史及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所以通過對壁畫中人物服飾造型和裝飾的變化來探析古代社會的歷史人文社會的真實面貌,是我們挖掘研究古代壁畫價值的另一個重要方式。 ![]() ![]() ![]() ![]() 壁畫中有286位神仙,而且神態各有不同,所穿服飾更是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然而仔細觀察,壁畫中的人物服飾雖然各有千秋,但每幅壁畫中都有獨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服飾。它所描繪的題材與圖案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和藝術背景的珍貴資料,所以說它的存在對我們研究古代壁畫永遠有着深遠的意義。 ![]() ![]() ![]() ![]() 一、永乐宫壁画产生的社会背景 永樂宮壁畫誕生於元代。而元代的社會背景又不同於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至1368年元朝滅亡期間,所有的蒙古族統治者雖然對宗教持兼容並包的態度,但更傾向於藏傳佛教。道教在此期間曾經一度遭到統治者的排斥,也曾因傳道者與統治者之間的特殊關係而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作為道觀的永樂宮時建時停,歷時一百餘年才建成。時斷時續的建造過程也使得永樂宮壁畫的內容包羅萬象,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 ![]() ![]() ![]() ![]() 為了加強統治,元代統治者實行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國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鶻等西北各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民族。而中原文人多為漢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見的。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產物,永樂宮壁畫是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反映。從永樂宮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等級制度的烙印。 ![]() ![]() ![]() ![]() 壁畫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臉盤,近似於蒙古人的長相。色目人在元代也佔據高位,而且很多當政的色目官員對中原傳統文化懷有成見,對中原的儒士也是輕視甚至敵視。在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里,我們可以明顯感到色目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衝突。 ![]() ![]() ![]() 南人及華北漢人雖處於社會的底層,但人口卻佔全國的86%。對於外族的入侵,他們反抗不成,只能無奈順從。當時做官的漢人既要防備蒙古族官員與色目官員的算計,又要承受被漢人稱為“漢奸”的打擊。他們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從壁畫中一些文官那裡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三清殿壁畫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漢人、色目人以外,還有中亞人、西南亞人、歐洲人等。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後,版圖空前廣大的反映。 ![]() ![]() ![]() ![]() 二、元代俗文化发达 文化是社會的上層建築,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必然在文化上有所體現。元代俗文化發達亦影響到永樂宮壁畫的創作。純陽殿與重陽殿的壁畫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加以表現就是很有力的說明。俗文化是相對於雅文化而言的。俗文化主要是面對下層大眾和對中原傳統文化不太了解的蒙古族人、色目人,多用白話文或淺近的語體文來表達,較易理解。元代統一全國後,蒙古族人、色目人希望了解中原傳統文化,而傳統的雅文化讓他們望而生畏,因此俗文化盛行起來。這體現在繪畫上就是圖文並茂。 ![]() ![]() ![]() ![]() ![]() 三、全真教的影响 眾所周知,永樂宮壁畫為全真教派(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的形象代言者。全真教是融佛、道、儒三教於一體並逐漸發展起來的一個教派,也是緊隨時代發展的一個教派。它產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於元代統治者尊奉藏傳佛教,不太注重道教,所以道教將儒、佛兩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形成全真教,也是大勢所趨。 ![]() ![]() ![]() ![]() ![]() ![]() ![]() ![]() 永樂宮壁畫里宣傳的佛家思想未必沒有迎合統治者欣賞趣味之嫌。據藏傳佛教史記載,松贊干布本身為十一面千手觀音。他頭上還有一個頭,上部的頭為阿彌陀佛的頭(為避免引起他人注意,平時用布將上面的頭包起來)。《朝元圖》中,天蓬元帥與天猷副元帥的造型無不來源於此。一個教派只有得到統治者的支持,才能逐漸發展壯大。另外,元代統治者在利用道教治理國家的同時,無形中還保護了漢文化,使漢文化綿延不斷。永樂宮壁畫明顯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這是漢文化傳播者試圖從先人的繪畫中尋求民族自信心的表現。 ![]() ![]() ![]() ![]() ![]() ![]() ![]() ![]() ![]() ![]() ![]() ![]() ![]() 四、从永乐宫壁画人物的服饰看元代服饰的特色 元代服裝對金的運用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其實,在織物中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出現了。但在漢族服飾上加金大約出現在東漢時期,且主要用於宮廷服裝上。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織金之風才在全國普及。宋代服飾的織金技術有18種之多。遼代、金代的織金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元代在織物上的用金技巧勝於前代,這是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只要是身份高貴的人,服飾就多用描金的原因所在。壁畫中,眾神祗的服飾採用了堆金瀝粉的手法,豪華大氣、繁縟富麗。這種堆金瀝粉的裝飾手法來源於生活,並非是憑空想象出來的。 ![]() ![]() ![]() ![]() ![]() ![]() 壁畫中人物服飾冠戴華麗輝煌,衣紋多用吳道子“蒓菜條”線條,用筆勁健而流暢,既含蓄又有力度,衣帶飛舞飄逸,有如滿牆風動,充分發揮了線條的高度表現力。用色方面,採用重彩勾填,色彩厚重而豐富,絢爛而協調,道具在背景上都富有裝飾性,在冠戴、衣襟、薰爐等處瀝粉貼金,絢爛奪目。 ![]() ![]() ![]() ![]() ![]() ![]() ![]() ![]() ![]() ![]() ![]() ![]() ![]() ![]() 元代貴族婦女都戴顧姑冠(“顧姑”亦作“姑姑”、“故故”等),穿的衣服都是衣身寬大、袖身肥闊,其長曳地。她們走路時,衣服要有兩個女奴扶拽。其衣服多用織錦絲絨或毛織品製作,常見的有紅、黃、綠、胭脂紅、雞冠紫、泥金等色。漢人稱這種寬大的袍子為“大衣”或“團衫”。 ![]() ![]() ![]() ![]() ![]() ![]() ![]() ![]() ![]() ![]() ![]() 元代平民百姓多用頭巾裹頭,沒有固定的樣式。三清殿壁畫中有兩位侍女都用頭巾裹頭,符合元代的民間風俗。其實,這一風俗影響至今,現在芮城、永濟一帶鄉下老太太都有出門包頭巾的習慣。 ![]() ![]() ![]() ![]() 五、元代崇尚白色 漢文化主要崇尚紅色與黃色。而永樂宮壁畫大量使用白色,尤其是呂洞賓等人的衣服幾乎全用白色敷染,帝王及眾神仙的帽子上也都有白色飄帶,純陽殿和重陽殿的建築也大量使用白色,這和元代“尚白”的習俗密切相關。在蒙古族人的習俗里,白色象徵著高貴、純潔、善良。 ![]() ![]() ![]() ![]() ![]() 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在大帳前樹起九旒白旗,將其作為戰旗和權力的象徵。元朝統治者賞賜功臣的最高規格是騎白馬、着白衣。成吉思汗去世後,其子孫建八白室供之。另外,元代稱“元旦”為“白節”,稱“正月”為“白月”。元代如此崇尚白色,可能是因為北方各民族長期生活在白雪皚皚的自然環境中,故追求以白色為美的旨趣。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永乐宫壁画沿革 山西永樂宮是我國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它是十三世紀風行一時的道教全真教在政治舞台上鼎盛煊赫,在教義和藝術上都比較成熟的時期建造的,具有及其輝煌的藝術成就。其原址在山西南端的芮城縣永樂鎮(前屬永濟縣),相傳這裡是呂洞賓故鄉。20世紀50年代末,因修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永樂鎮成了水庫所在地。為了不使這些文物掩沒,經過精心的籌劃,將宮殿內所有960多平方米的壁畫完整的揭取下來,運至芮城的新址,即今之永樂宮。 ![]() ![]() ![]() ![]() ![]() 十三世紀初,蒙古崛興尚未建立國號時,忽必烈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即發令旨,指定專人管領道教,並由燕京派遣道門大師潘德沖常駐永樂主辦興建事宜。於是在這裡擴建了規模宏偉的道教場所—“大純陽萬壽宮”。因建在永樂鎮,後世統稱為永樂宮。 ![]() ![]() ![]() ![]() ![]() ![]() ![]() ![]() ![]() ![]() ![]() ![]() ![]() 永樂宮布局疏朗,中軸線上由南至北分別為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永樂宮是現存最早的道教宮觀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組元代建築群落,宮內保存着舉世聞名的元代壁畫藝術,三清殿和純陽殿內的壁畫尤為精美。 ![]() ![]() ![]() ![]() ![]() ![]() ![]() 三清殿,又名無極之殿,為永樂宮的主體建築,殿內供奉三清(上清、太清、玉清)神像,故名三清殿。殿內四壁及神龕內均滿繪彩畫,畫師們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飄逸流暢的線條,描繪了近300個值日神像的《朝元圖》,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圖像、西王母、玉皇大帝等8個帝後的主像為中心,四周圍以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帝君、宿星、左輔和右弼等神像,神像群腳蹬雲氣,頭頂祥瑞,一派仙境氣息,人物與人物之間相互錯落有餘,神態各異,構圖極富色彩變化奪目有序,又有統一完整的藝術效果,堪為壁畫藝術之經典典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哲齐66 > 《壁上丹青 永乐宫 开化寺 稷王庙 二仙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