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曲十面埋伏

 书山无止ljl 2019-07-04
所属类别 :
其他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

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古曲《十面埋伏》

  • 属性

    乐曲

  • 题材

    楚汉相争

  • 感受

    充斥着金戈铁马的沙场气息

 

 基本信息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古曲《十面埋伏》古曲《十面埋伏》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折叠 编辑本段 乐曲由来

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如:《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折叠 编辑本段 曲子段落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根据标题可归三部分。

折叠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折叠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折叠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折叠 原曲还有余下部分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推陈出新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人在演奏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尤其是进入19世纪后电声乐队的风靡全球,促使一些音乐人把目光也转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的身上。在这些"转型"的作品当中,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最为出名。 "女子十二乐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演出形式。在2002年的专场音乐会上,以一曲《感谢年华》介绍其组成成员。其中在介绍其琵琶成员时,演奏的就是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开始时用电声乐队的架子鼓打出固定节奏,琵琶演员根据节奏演奏出"列营"中的一部分,继而转入"小战"乐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后在"大战"烘托下,以"追兵"的后半部分果断干练的结束全曲。其演奏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传统的演奏形式是以独奏为主,而"女子十二乐坊"则通过多人齐奏和加入了电声乐队伴奏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原来就很激烈的战争场面变得更有气势,使人跟着乐曲的节奏走,演出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面埋伏》的历史渊源、演奏技巧和乐曲的推陈出新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的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