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贸易珠”其实就是用玻璃来达成交易?

 滚牛山下放牛 2019-07-05

搜狐网

2017-09-26 21:34

在中国,“珠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文化时期,发现了当时用贝壳和兽骨磨珠子穿成的项链。

中国珠子文化的时间可能是最悠久的,但珠子的品类却有着限制。而早期的贸易珠,也就是18世纪左右,欧洲制造的珠子,用来换取非洲的金子、象牙、橄榄油、人力等,它们既是装饰品也是流通的货币,尤其是西亚蜜蜡饼子,在非洲北部、西亚穆斯林地区被用作货币来使用,就如同中国的金子、铜钱等。

非洲贸易珠多以玻璃(琉璃)材质制作而成,而且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材质。而通过材质和形状大小划分了4000多种类目,不过可以大致分为:腓尼基时期玻璃贸易珠、罗马和前罗马时期玻璃贸易珠、伊斯兰时期玻璃贸易珠、印度-太平洋贸易珠、印度河谷半宝石贸易珠、欧洲近代贸易珠、非洲再生贸易珠等。

腓尼基时期玻璃贸易珠: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西周至春秋晚期,而本时期贸易珠的代表:蜻蜓眼;罗马和前罗马时期玻璃贸易珠:这个时期的贸易珠最大的特点是大量的运用了马赛克镶嵌工艺;伊斯兰时期玻璃贸易珠:7世纪中至18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沿用罗马时期马赛克工艺,代表贸易珠:马赛克太阳纹珠/眼睛纹珠;印度河谷半宝石贸易珠:主要是玛瑙和玉髓。

这些贸易珠形态不一、搭配独特、颜色艳丽,它们的生产也是因为其符合非洲人热爱夸张颜色的胃口。

最早的贸易珠是以天然矿物(贵金属、玛瑙等)和有机宝石(琥珀、珊瑚、贝壳)为主,但由于其稀缺性,后期逐渐由人工合成物质的玻璃代替,所以与其说是贸易珠的发展史,倒不如说是玻璃珠子的发展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