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新安江边天险,如今建德市边白沙,离新安江水电站很近

 昵称QAb6ICvc 2019-07-05


白沙镇(现在叫白沙社区)位于建德市中部,濒临新安江,离新安江大坝只有6公里距离。原为是不起眼的小山村,宋朝属慈顺乡洋溪里,清朝康熙年间属于十三都和十五都区间,民国二十二年,出现白沙乡,1959年8月,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大楼在白沙动工,1960年7月竣工,1960年8月县府由梅城镇迁到白沙,1968年富春江水库建立,大型客轮可以从梅城到达白沙。可以说白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安江大坝建立的时间,现在是随新安江水库建成发展为新城镇。后来建德县升格成建德市,白沙镇成了新安江街道的一个下属社区。

历史上,这里有一个渡口,叫做“白纱渡”,古时候的渡口不是随便设置的,是需要申报的,足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交通要道。宋朝《淳熙严州图经》第二卷介绍:“白沙渡在县(当时的建德县治在今梅城镇)西六十里。”在以前当地有“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三滴毛毛雨,不过白沙渡”的说法,白沙的险峻可见一斑。

其实白沙渡以前叫做白纱渡。传言黄巢率起义攻打睦州,在寿昌(现今寿昌镇)遭官兵伏击,突围来到白纱渡口。江水滔滔,无法横渡,黄巢仰天长叹道:“苍天何绝我黄巢去路?”此时,江对岸一位姑娘正在浣纱,知道黄巢无法渡江,情急之下,把手中的白纱扔了出去,并喊道:“从这儿过江!”只听到“哗啦”一声巨响,白纱变成了一道石桥,黄巢得以摆脱官兵的追击。再回头,大桥已经没有了,便下马拜谢了姑娘。后来,黄巢回师白纱,听说浣纱姑娘已被官兵杀害,悲痛之余,觅得尸骸,挑土成茔,并亲书“白纱娘娘之墓”立碑祭祀。江渡也因名“白纱渡",后来逐渐误传成为“白沙渡”。

随着新中国新安江大坝的建成,这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再大的汽车渡船也解决不了交通压力,于是于1960年,真的建了白沙渡大桥,一桥渡大江,天险变通途,把传说变成了现实。

建德还是县的时候,就非常重视环保,早在1979年5月4日,就成立了建德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建德市因为这里离新安江大坝很近,由于水汽充沛,森林覆盖率超过75%,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圈,春长冬短,夏季夜间降温极快,是气候宜居城市。白沙镇的早晨,可以用“美的不像话“来形容。

每天早上,晨雾从江面升腾而起,片片小舟在江面穿梭,高空俯瞰,新安江大坝下游,如同仙境,城市、大桥、小岛、小舟,交相呼应,美不可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