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复习方法之思维导图

 陪伴感恩遇见 2019-07-05

思维导图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没多少人真正了解其精髓。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框架,它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若能好好利用思维导图,对大家学习会产生极大的帮助。本文为大家带来考研复习方法中的思维导图。

一、何谓思维导图

大脑先生托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了“思维导图”,这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强调运用大脑的自然思考的放射性思考方式。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传入我国,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不适宜于系统化、逻辑化的学习,随后我国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团队把概念图、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学科思维导图”。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应当是将一个人思考过程具象化的反映。就像一个记录跑步的app,它能记录你跑了多远,跑了什么路线,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它能让你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进度更明确。但是,如果不正确认识思维导图,那么它与一般的概念图或者知识图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二、思维导图运用

1、第一轮:“无思维,不导图”

在考研初期复习过程中,思考在前,导图在后,用导图记录复习和思维的过程。复习中,我们同样存在两种思维方式的交替使用——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

(1)逻辑思维:先分类再分主次,并纵横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往往很多学科,若非不是钻研较深,一些隐性逻辑线索往往容易被忽略,从而难以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逻辑串联。

(2)发散思维:让问题和经验引导联想,借助图片、符号等形象化工具。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是初学者,没有办法像一个教授一样去思维,因此可以借助我们每个人所擅长的工具,即“个体经验”去进行联想绘制。

2、第二轮:“用导图,去记忆”

(1)记忆:从组块开始

学过心理学都知道,大部分人的记忆容量是7±2,第二轮复习,利用和补充导图从最发散的外端往内端组块,最后形成知识体系,便大大节省记忆空间,并能“触一点而及全盘”,瞬间提取相关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2)导图记忆1:分类+联想

在为一个事物下定义时,一般有两套方法论的逻辑,一是演绎法,二是归纳法。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样可以采用这两种思路来形成记忆。“分类”则需要借助归纳的思维。

(3)导图记忆2:关键词+图像

图像是典型的可视化记忆,但是图像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与知识点之间有某种逻辑对应关系的事物。第二轮补充导图时,应当结合人物、事件、案例、实验等,转化为关键词和图形,进行必要补充。利用左右半脑共同进行记忆。

三、思维导图使用的要点

1、动手操作,强化记忆

自主绘制,利用自身的学科经验背景和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进行补充,实现图形记忆与逻辑记忆的结合。

2、避免僵化,动态理解

使用他人的思维导图时,区别于知识框架图,应当重点关注导图绘制者的思维与记忆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非盲目的“拿来主义”。

以上就是考研复习方法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使用很简单,在使用中大家会发现思维导图会逼着你对知识进行思考分类,而这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最难的。当你把一章甚至一本书变成一张图,那么这本书就真正变成了你的知识。在考研初试入场前,别人还在一页页翻书,而你一张图纵览全书,是不是胜负已分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