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果断离职的那些人,最后都混得很好!别让职场伪焦虑害了你!

 zxj1107 2019-07-05

最近和几个老同事聚餐,话题自然的转到前公司的状况上:融资不利,股票下跌严重,部门已经裁了一批老员工,剩下的都在观望等着被裁,或者骑驴看马开始找工作。聊到一两年前主动离职的那批能力和资历都很优秀的人,意外的发现,无论是发展前景还是薪水,比留下的大部分人,混的都要好太多,而且差距越来越明显。
不免感叹:公司的环境变化“逼”走了最优秀的员工,留下了满是“伪焦虑”的沉稳职场老人。

作者:洋松果
文章总计3600字,阅读时间6分钟

目录:
一、走和留,真的能带来这么大的差距吗?
二、职场人的“伪焦虑”,戳破之后才能看清现实
三、拥抱焦虑,保持专注,才能告别伪焦虑的人生

一、走和留,真的能带来这么大的差距吗?

之前有位部门功勋老员工离职的时候,大家都很诧异和感叹:给公司付出了这么多,带了一届又一届新人,承担了最重要的项目和岗位,为什么在公司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就走了?事后她轻描淡写的说:感觉工作上已经没有空间了,恰好在北京买了个小房子,可以放心去别的城市看看。现在在国内顶尖的4A公司也混的风生水起。

留下的员工,部分老同事因为职位空缺在内部一段时间的升职加薪之后,慢慢稳定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工作和能力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开始变得焦虑:经常外出面试,但一直没离开,对公司的环境和待遇越来越不满意,却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

一种是主动在瓶颈期寻求更好的发展,一种希望能在原岗位更好的提升自己。走了或者留下,去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变化,或者坚持一段时间后面临内部职场瓶颈的焦虑。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做选择:体制内和体制外、稳定的国企和下海互联网、创业和自由职业等等。主持人郎永淳、张泉灵、马东等人离开了央视,寻求各自事业的契机。Spenser离开了稳定的英语教师的工作,去香港读书慢慢走上了自媒体道路…无一例外的是走出了那一步,才迎来了新的突破。

离开的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撬动更高的杠杆。留下的人,如果没能持续的专注和投入,升值的杠杆会越来越低。在前者一段时间的指数增长之后,变化和差距自然也会越来越大。混得好或不好,选择是起点,但持续的专注和不断突破自己才是撬动更高价值的那条杠杆。

二、职场人的“伪焦虑”,戳破之后才能看清现实

朋友之前说有段时间,早上起来是最痛苦的,因为根本不想去上班,一想就头痛。工资赚的不多,升职空间也不大,每天都想去开展副业、想跳槽到更好的公司,又想在离职之前解决结婚生孩子的问题,每天都很焦虑。

之前主动离职的那批人,现在在百度、奥美、美团、阿里等公司站稳脚跟,平台的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都好了不止一星半点。当时促使他们离开的原因,也是焦虑,想要更好的突破的焦虑。

过了几个月,和这个朋友聊起来,发现工作没太大变化,仍旧在焦虑这些事情。离开的人,自不必说,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留下的人,面对在一个地方的压力和焦虑,也在寻求突破的办法。只是这种焦虑,相比之下,很多时候在我看来是一种“伪焦虑”:伪焦虑不是真的焦虑,只是因为不想去面对真相,不想突破舒适区,不想工作和生活有太大的改变而造成安全感缺失,而产生的焦虑。

在职场上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公司的制度、自己奇葩的领导、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发挥。却没意识到他们已经陷入了职场伪焦虑的状态下,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变化,对世界变化的反应变得迟钝。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挣扎。

Spenser说:少数人年龄越大,收入越多,人生越稳定,而更多的人,年纪大了,困惑和迷茫却一点都没少。只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用成熟的心理状态,压抑和消化了这些情绪,最终和一个不满意的自己握手言和。

我们应该拥抱焦虑,辨明真实的自己在想什么,现在的自己需要做什么。勇敢做选择,然后用更多的专注和投入,来获得想要的生活。离开还是留下,是一个选择,但不是只要做了就能带来这么大差异的动作。

三、拥抱焦虑,保持专注,才能告别伪焦虑的人生

最近几年兴起焦虑变现:根据人们因为迷茫带来的发展和成长的焦虑,利用信息和认知差异,运营粉丝,去进行知识变现。只是大部分人买了很多的课程和知识培训,最后并没有利用知识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不断的追逐着焦虑,没有就自己的问题真正专注的投入进去。

马未都老师在圆桌派上讲了一个关于匠人的故事:因为要修一个老物件,老师傅在一堆材料里找一块梨花木,翻来覆去找了3天,才找到纹理和质感都匹配的梨花木,而且并没有因为多付出3天时间而多收费,这一看肯定不符合现在人的商业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匠人精神。

与伪焦虑相对应的,就是持续专注的匠人精神。因为工作内容引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带来的焦虑,因为对外部的工作环境有期许对现状不满意的焦虑,对担心自己得不到认可的焦虑…我们普通人很难像经验丰富老师傅一样,做事情保持持续的专注于投入。

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定律指出,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即在不同难度的事情上,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时,也就是当我们保持在中等水平的焦虑状态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最高。保持适度的焦虑,会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工作和学习。

1、拥抱焦虑,与焦虑相处:

解决焦虑的方法不是让自己变更牛逼,牛逼到足以抗衡焦虑,也不是去盲目投入更多精力在让自己的焦虑的事情上。因为工作中的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需要从人的角度要求出发,先去解决人的问题:去觉察和释放焦虑:

1)觉知到这种情绪的存在,去感受它,进一步去想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呢?为什么会感到焦虑、感到生气、感到难过呢?把原因写下来,等到你写的足够多足够具体的时候,焦虑就会突然缓解了。
2)去降低自己的期许,不要拿自己擅长的事情的期望来要求不擅长的事情。
3)去打破自己不擅长带来的焦虑,直面不擅长的事情,去找到问题的痛点在哪里。

2、专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事情上

安德斯·艾利克森说:天才的唯一秘密,就在于刻意练习,用自己的一套系统性的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

刻意练习就是在一件事情上专注的投入,就像马拉松时的配速员,当我们跑步时意志力松懈,注意力不集中,不相信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配速员会带你跑,带你把注意力转移到跑步上来,给你鼓励,让你进入正确的状态和节奏。当你每次长跑时都刻意训练自己找回意识和专注力的能力,就可以跑的更快、更稳定、更自由。

现在的社会,我们的专注力时时刻刻都会受到挑战,有太多碎片化和即时快感的隐忧。工作时不时的刷刷手机,被邮件和短讯打扰,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一边听音乐。对抗挑战的办法就是需要all in,在一整块的时间内全身心投入,每天尝试分几块半小时,避免任何打扰,踏踏实实做最重要的事情。

3、3个小技巧让工作和生活更专注

我们需要有自己系统性的方法,减少无谓的消耗,集中精力和专注力,突破自己的边界。

1)用系统化工具减少专注力的损耗

我们很大的精力和专注力损耗是在任务的切换时产生的,当你投入工作时,突然的一封邮件,一个临时的任务打断你,当你再回到这个工作任务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之前的工作状态。

我们要学会使用Inbox和任务组织管理。对于非紧急且2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放到Inbox里面,比如写到便签上,写到自己的任务管理软件里等等,优先处理自己的工作。然后统一一段时间对任务进行组织和管理,按照要事优先的方法去执行。当你对这样一个系统产生信赖的时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琐碎事项带来的焦虑,更加专注投入到工作和生活最重要的事情中。

2)坚持跑步和晨起

很多大公司的CEO都有晨起和跑步的习惯,苹果CEO库克每天3:45起床,查阅邮件然后去健身房锻炼。我的偶像Twitter和Square的创始人Jack Dorsey5:30起床开始冥想和慢跑。村上春树说:跑步让我维持规律生活。国内的李彦宏、王石、雷军、潘石屹等人都有晨起以及锻炼的习惯。

晨起可以让我们在早上有一段不被人打扰的时间,来思考工作,阅读或者写作,投入到感兴趣的事情上。这段时间一般是一天中最高效以及灵感最容易迸发的时刻。

《雨中的3分58秒》中说的:“今天你跑了没?鱼在水里能不游吗?”跑步时可以冥想,可以放空自己,可以思考问题,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好的身体来应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我很多的原本让自己苦恼的工作安排、写作的主题、情绪的处理方法,都是在跑步时产生的灵感。

坚持跑步和晨起,可以给规律和平凡的生活注入一股重生的血液。有更强的意志力保证能够专注在工作和生活上。

3)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创建的比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选择需要完成的任务,定一个番茄钟(25分钟-40分钟),这段时间只专注某一项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番茄钟响起时花5分钟休息或处理2分钟任务,然后继续,每3-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段时间。

番茄工作法可以更好的处理工作时对时间的拖延和焦虑,保持对工作的专注力。

我们应该拥抱焦虑,告别职场“伪焦虑”。对工作和生活,足够的投入和专注,才能赢得时间,在迈出重要的一步的时候,才有勇气输得起。

四、写在最后

村上村树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让自己有更强的专注力,战胜职场的拖延和伪焦虑,活出心中真正渴望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