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军 | 唐诗巅峰:《春江花月夜》

 尔雅国学报 2020-02-06

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半是描写宇宙自然的美丽,一半是描写人类爱情的美丽,提出了对人类与自然的一系列诘问,所有的答案包含在意境描写之中。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春江潮水与海水连成一片时,明月从海上与海潮一道生起。此时,海潮最高,明月最圆,最亮。普天下,千万里,到处都是春江明月,春波滟滟。春江宛转,拥抱芳洲、芳草岸而涌流。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溶溶,将万紫千红之花林化为一片雪传神之笔。空里流霜不觉飞”,月光流布空中,看得入神时,便错觉月光宛如流霜质实仿佛可以把握,回过神看,不觉飞”,飞布空中之月光究竟不可把握,仍归于空灵。更是神之笔。展眼望去,月光似水,沙洲、沙岸也化为一白。江天一片皎洁,纤尘不动。赐予天地一片光明的,是当空一轮皎皎明月。这一段可以题为:春江花月夜写出明月的光明、温柔美丽。

人与月之反思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代表宇宙自然。“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类是谁第一次发现了自然美?这一大问,不仅包含着对自然美的赞叹,而且包含着对人类审美自觉的赞叹。“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何时第一次出现于天地自然之间?从时间和逻辑上说,这是进一步追溯的又一大问,包含了自然的永恒无始无终和人类的出现,以及人类出现的晚于自然,人类的有限。是深邃的哲思。《周易·说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类起源于天地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人类起源论,《春江花月夜》出之以诗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生命虽然有限,但是一代代人生命的连续,却构成了无穷的人类大生命,与永恒的自然,庶几可以相比了。苏轼《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便是出自《春江花月夜》此二句,也是对此二句的展开和诠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之光普照人类,并不只是留待某一人;正如长江流水一样永远,并不只是属于某一代人。这一段可以题为:人与月(宇宙自然之反思。

今夜这一位思妇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月圆象征家人团圆乃是中国传统思维。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有人不胜离别之愁,这是思妇替对方设想今夜同在明月之下,是谁远在天边扁舟之上对月相思?是谁在家中楼上对月相思?明月徘徊在高楼上,月光照在妆镜台前这一位思妇“玉户帘中卷不去”,思妇怕见月,放下窗帘,却挡不住似水月光流淌进来“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畔潮起潮落,妇拂去漫上捣衣砧的水月,水月又漫上捣衣砧来此时双方都仰头望见明月,可是天各一方,望不见对方,也不闻对方的声音,思妇愿随了明月远去,柔情分付月华,流照游子身上。可是游子今在何方,鸿雁传书也飞不到,月光传情也到不了。“鱼龙潜跃水成纹”,夜深人静,中鱼儿从跳跃到潜跃面从波浪到波纹到波平如镜,无声无息,思妇心情从激动到平静,到无声无息许是隐藏着深深的不平静“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已过夜半昨夜梦中思妇本不知愁,闲步江畔,一片飞花却撩起可怜春半不还家的悲伤。光阴似水,江水流尽,江上落月西斜这一夜也将尽了。画面层出不穷默示出思妇之无计逃避相思,即写出其爱情缠绵悱恻始终如一。神韵之笔,奔赴笔端,源源不断,出神入化。这一段可以题为:今夜这一位思妇

诗人的博大同情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西下,海上沉沉雾起,北到碣石,南到潇湘不知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今夜对月相思到月落而归。月光荡漾于春江花树天地间,是普天下无数离别之相思的象征,亦是诗人博大同情的象征。诗人同情之心,乃能包容普天下无数人离别之这一段可以题为:诗人的博大同情

诗中提出了对人类与自然的一系列诘问,答案隐藏在意境之中虽然人类的出现晚于自然,人生的有限也不比自然的永恒,可是人类生命的代代相传,却可以和自然的永恒相比美。人类的爱情与同情,可以和自然的美丽相比美。此是非凡的哲思。整个意境中,以明月为代表的宇宙自然,和以思妇、诗人为代表的人类爱情与博大同情,同一美丽、永恒,有机地融为一境。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艺术的典范。明月意象贯串写景、写人、写哲思全幅意境,成为思妇爱情和诗人同情心的见证与象征,标志自然意象优势成为唐诗艺术表现的根本大法。

唐诗艺术之颠峰

《春江花月夜》神韵之笔层出不穷。“空里流霜不觉飞”,前四字以流霜比喻月光,写月光的质实感,是化虚为实,后三字则写月光的空灵、不可把握又化实为虚,全句写出对月光关注入神的错觉,和错觉的消失,天真、喜悦,见于言外。“捣衣砧上拂还来”,写思妇恼怒月光,拂去漫上捣衣砧的水月,水月拂去还来,暗示出思妇见月自伤,她的天真,和缠绵悱恻的似水柔情。“鱼龙潜跃水成纹”,水纹从波动到波平如镜,无声无息,默示着思妇从激动到无声无息的悲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写梦中本不知愁,闲步江畔,一片飞花却撩起无限春愁。皆神来之笔,韵致不尽。

神韵是中国诗的最高艺术标准之一。神韵就是描写景物非常生动传神,而有韵,有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唐诗、中国诗,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有神韵之笔即使是大诗人,有神韵之笔的诗篇,也是篇数有限可数。即使是有神韵之笔的诗篇,神韵之笔也不过一句、两句。《春江花月夜》神韵之笔层出不穷,不愧为罕见的大手笔。自然意象优势成为典范,神韵之笔层出不穷,《春江花月夜》遂臻于唐诗艺术之颠峰。

《春江花月夜》作为唐诗典范,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系列名篇名句。盛唐张子容以同题作《春江花月夜》:“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张子容是盛唐人,约比张若虚晚一代人的时间,其作《春江花月夜》应是受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影响。明代文学家谭元春评:“此题琐碎,而若虚之多,子容之简,不妨并妙,简者犹难耳。”指出两首《春江花月夜》题材相同。另一位明代文学家钟惺评云:“情在‘宜’字,见月不苟照也。妙!妙!”进一步指出两首《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核心相同。

张九龄名篇《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化出,尤其传神之笔“不堪盈手赠”,出自“空里流霜不觉飞”,都写出看得入神时,便错觉月光宛如“流霜”一般质实,仿佛可以把握,回过神再看,月光究竟不可把握“盈手”,仍归于空灵。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的相同点在于,都写出少妇本来不知愁,由于触及春光,忽然触发相思之苦;不同点在于《春江花月夜》的思妇是在梦中触及落花,《闺怨》的思妇是在白昼触及柳色。

李白《静夜思》中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与“空里流霜不觉飞”一样,在刹那间,把皎洁的月光,错觉为皎洁的霜。李白另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看便知,是出自《春江花月夜》“愿逐月华流照君”。

宋代苏轼《前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出自《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与《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相通。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份辉煌的记录。

来源:《中华瑰宝》杂志2019年7月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