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的收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7-05

    马未都的收藏起于艺术品在中国社会几无踪迹的时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艺术品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会心理上的双重改造。

    80年代初开始收藏的马未都们其实是享用了过去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们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他们的辉煌成功彰显了一种价值的回归,但对比相对命运坎坷的前一代,这种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许又显得那样不公正。但历史总归是历史,艺术品无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释,而是昭示。如果说近30年艺术品被裹挟在升值的交响中,那么前30年的命运则绝不仅是叹息与唏嘘所能概括。

    马未都说他很幸运能成为一个收藏家,并且赶上了好时候:在他开始收藏的时候,艺术品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多碗了;搁在现在,就是写一本书也未必能买回一只碗。在物求人的年代,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经不怎么收藏了。马未都见证了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也玩味出收藏界这个领域里的人生哲学。

1、“收藏”人脉,打通信息渠道

    马未都依然相信世上好人多,甚至认为当时的民间收藏很有诗意,买卖艺术品的人也不是都不守规矩,一些好的规矩大家还是愿意遵守。正是这一点,他没有将自己变成“收藏有诈”的人,坚持以诚待人、善良待人、豪爽待人。

2、收藏原则:买时多给点,卖时少要点

    名气大起来的马未都依然坚持自己的收藏原则:“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一点儿;卖东西的时候,少要一点儿。”而这也正是他“收藏”人脉的原则。

3、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投身收藏数十年的马未都也经历了这种思想的转变,从收藏的表面渐入收藏之本质。他认为收藏应该是拥有,而不单的占有;收藏是对美的发掘,而不是对物的掳掠;能够感受和体味古物深厚历史文化内在美的本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

“收藏是一种心灵感受并融入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寻根过程,在古物面前,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于是,我开始寻求一种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终于感悟到了庄子倡导对‘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净、无为、柔弱、不争’以及‘抱一、寡欲、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将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态重新思考收藏,洗涤“物欲”对心灵的污垢,抛弃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这是马未都对收藏近乎禅家顿悟式的深刻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