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强和会来事,是两种优秀

 wenxuefeng360 2019-07-06
能力强和会来事,是两种优秀

产品化这个概念里,有一个非常容易掉进去的坑,那就是容易把产品当成炫技。

很多产品经理都容易掉进去这个坑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脑洞,自己的技术里不可自拔,完全不管用户有么有这个需求,懂不懂、会不会用这个产品。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产品化是一项技能,一项身处社会化协作分工体系里必备的一项技能。

为什么沟通界面非常舒服的人,不管谁都能聊的很开心?因为他们把沟通产品化了,他们会把这次沟通通过对象感、场景化、价值感和结构逻辑四个角度去优化。

对象感,就是根据对方的知识存量,三观倾向去选择沟通的方式,沟通的语言。

场景化,就是根据沟通目的选择沟通的场景,或者根据不同的沟通场合调整沟通方式。

价值感,要言之有物,不浪费双方时间,而结构逻辑那更不用说,会用123的人,比起瞎说一通的人,明显高了好几个档次。

有产品化思维的人,会把每一项任务,都当做一个产品。

从生活中的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为,背后驱动你的都是动机,或者目的,要完成这个目的,就得产品化整个过程,当然有人会说,有些事情是一个人完成的,并不处于社会分工体系里,怎么去判断对象感呢?

一个人完成的,那么对象就是自己本身呀?!

就像我们说起经济学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买了一张电影票,在看了前20分钟后,就觉得一点不好看,你是选择离开?还是不浪费这张电影票?

这个时候,产品就是2个小时候消遣计划,对象就是自己,产品化过程的对象感,就是要对自己这2个小时的快乐负责,比起在电影院继续被折磨1个多小时,还不如直接离开,去找更有意思的地方度过剩下的一个多小时呢!

在回到工作中,工作中更加看重协作,而且工作的目的性和价值化程度会更强。

你的工作职责,就是给公司这个组织提供价值,通过发起、并推进一个个项目,去完成这个价值的输出。

这个时候目的很重要,而自己的能力反而是次要。

在这个视角,很多人容易忽视一个问题,就是把能力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放在第一位,而忽视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

这也是另一种炫技陷阱——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想要自己付出多少,而不是关注整个目标往前推进了多少。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能力很强,但是没有主动解决问题,推进进度的人,远远没有那个能力不一定很强,但是会到处发起协作,并想办法到处找人帮忙,并且把事情办成的人来的优秀。

毕竟,公司这种物种,从来都是结果论英雄的。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团队的协作模式,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个世界越来越欢迎那种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特别是能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擅长在自己领域的一亩三分地上炫技的人。

这种能力,是另一种会来事,是找到需要解决的“事”,主动承担,并且探索和连接一切可连接的资源去解决掉这个“事”儿。

它也许会是未来顶级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