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苏勇 勇说管理 第81期 1965年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具体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开放型;组织中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逐渐从控制—服从转向亲密的伙伴关系;组织持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生存能力、创造能力与发展能力。其学生彼得·圣吉在老师基础上,提出了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组织模型,被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之一。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管理者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创造组织工作中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组织。这种组织内在具有普遍联系、高度协调与高度柔性、扁平化并符合人性;具有高度的环境适应性、高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由自我管理的团队与个人融合而成,但不等于团队与个人简单的相加,学习型组织获得的综合绩效大于团队与个人绩效简单相加的总和。 在中国文化氛围内,在强调“义利合一”、即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合二为一的社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并实现自我管理,需要整合中华文化的精华,采取适合于中国文化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所谓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意愿。当今社会,建立共同愿景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使人们同心协力,实现心灵深处的愿望。人们内心深处的愿望不会在偶然中迸发,它需要时间、关怀和策略的配合。 因此,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要始终围绕一个永不停止的流程:组织中的人们围绕着自己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说出他们共同的故事,说明他们的工作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和更广阔的世界的关系,并建立起自己的愿景,然后组织将成员的愿景汇聚成组织愿景,并凝聚其成员共同奋斗。 孔子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这里的“义”,主要是对管理者的道德要求,“利”主要指管理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价值。“义以生利”,就是把管理活动看作是精神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而又制约物质价值的过程。 在从个人愿景到企业愿景的塑造过程中,“义”是组织存在的精神价值,“利”是组织能够延续的物质保证;如果要想使组织长期延续并构造共同的愿景,二者缺一不可。 2.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 彼得·圣吉认为,要改善心智模式,其一是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像,使这些图像浮上表面,并严格审视;其二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三是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中国管理思想中有着高深莫测的心智模式,中国文化讲究修炼及顿悟,修炼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顿悟中则体现思想飞跃和大智慧,在顿悟中改变自己的心智。 3.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 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积累成当今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很多典籍中充满了系统论的思想,为诸多历史人物精读使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熟读类似《易经》之类的古代经典,就能引发系统思考,扩大人们思考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人们了解事务变化背后的整体互动关系。 通过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组织各部门之间、发展战略与实际资源之间、现在的行动与未来的能力之间进行规划长远的协调与搭配,最后真正实现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共同演进。 复旦教授聊管理 最新思维抢先知 苏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