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痛不痒的息肉,真的会成为大肠癌前传?

 大隆龙 2019-07-06
 

3年前,步入中老年的你,例行肠镜检查,报告说大肠内“多发息肉”。息肉?!除了知道自己鼻子里有息肉,大肠里的息肉是什么?不痛不痒不上心,这档子事也就成了“过眼烟云”……

3年后,你再次来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却发现息肉比3年前有了明显地增多和增大。此时,你开始感到惶恐与不安。

那么,大肠息肉究竟为何物?它是否会演变为大肠癌?相信不少人和你有着同样的困惑。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大肠息肉的前世与今生。

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又称结直肠息肉)是大肠粘膜上的隆起性病变,通俗来讲,就是大肠上长了“肉疙瘩”,在病理性质未明确之前,统称为息肉。

大肠息肉多半是良性病变,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症状,患者可以正常排便而不受影响,且较少引起肠道梗阻或出血等症状,所以未经详细的检查一般很难发现。

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即指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起病比较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癌肿的增大可表现出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大肠息肉究竟会不会演变成大肠癌?

并非所有的大肠息肉最后都会演变成为大肠癌,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属于腺瘤,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9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根据文献报道,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5~10年。其癌变可能与息肉大小、形态和病理有关。

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时说明癌变的可能性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及时干预: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绒毛样结构超过25%;③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发现大肠息肉怎么处理?

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息肉,首先,大家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演变成大肠癌;其次,大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多数早期大肠癌可以治愈。因此,大家不必害怕和顾虑!只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大肠癌就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息肉具体的治疗方案当然要咨询您的临床医生了。一般临床上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大肠腺瘤癌变和黏膜内的早期癌可经结肠镜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如癌未累及基底部则可认为治疗完成,如累及根部,则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以治疗原肠道疾病为主,一般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则无需特殊治疗。其实息肉的发现反而是一件“好事”,能提高我们的警惕,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肠道健康。

内镜下息肉摘除示意

我们该如何关注肠道健康?

直肠癌最容易被误诊为内痔出血。误诊率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大肠癌的警惕性不够。特别是老年男性,发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者便血,再也不能用“十男九痔”这个借口拖延自己的就诊时机了!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确实需要掌握一点医学知识(敲黑板)。

同时,大肠癌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吸烟、肥胖、长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膳食纤维饮食,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增加患癌风险,而经常体育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和戒烟可有效预防大肠癌。

对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来降低晚期肿瘤的风险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哪些人群应该进行肠镜筛查?

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大肠癌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高危因素风险问卷、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等。目前全结肠镜及通过结肠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大肠癌筛查、诊断的金标准。对大肠癌高危人群,我们建议行全结肠镜检查。

对于年龄≥50岁,具有以下一项者可视为高危患者:①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②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③本人有肠道腺瘤史或癌症史;④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

检查发现的所有息肉样病变予取活检行病理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及时行相应治疗。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A类)、长宁区创新团队、长宁区“名科”、医院重中之重学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综合科室。

(文中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供稿:消化内科 吴琼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